往事如花怒放

深圳中学 2012-08-23

   往事如花怒放  
               
   ——《深中教育故事》序

王占宝


  我来深圳中学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深中自由、宽容、灵动的教风与学风,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如何将这一所拥有六十余年历史的学校发扬光大,使之枝繁叶茂,愈加葱茏
——这是摆在我面前的至今仍在不断探索、研究、实践的一项工作。
  记得初到深中时,从校内到校外都在追问:你将以何种方式来管理这所学校?我的回答是:该改变的改变,该继承的继承。但改变什么?继承什么?极端狭隘的为应试而抹杀学生个性成长的“功利的教育”,与表面热闹却毫无内涵把学校变成游乐场的“浪漫的教育”,两者皆在我反对之列。我反复说过,深中要“执两用中”,走第三条道路。
  两年多来,我谨慎地在深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变革。客观地说,这些变动是节制的、有序的、渐进式的。对于这些变动,有赞有弹。但一个校长,尤其是如深圳中学的校长,他肩负的不仅仅是深中上下5000师生,更对深圳这座先锋城市,乃至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
——所谓“天之历数在尔躬”,故不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人说我是“保守”的,是在深中搞倒退,但依我看,我恐怕不得不“保守”。因为改革必要付出代价,激烈的改革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颠覆改革本身。改革是有成本的,但把改革的成本层层转嫁给普通师生,我觉得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是对教育者良知的背叛。所以,步子迈得小一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相信会让深中走得更平稳。

  万物皆在变动中,惟一不变的就是永恒的变化本身。有人留恋旧,就有人向往新,而深中必须一路前行。

  在思考深中如何前行的道路上,我常常回到过去,尝试着深入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不但是近十年八年,更想逆流上溯这所学校自创建以来走过的全部历程。我们不能只站在镇江站在扬州站在上海的崇明岛,便指着脚下的流水,说这一段是长江;我们要充分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直返回到金沙江返回到沱沱河返回到唐古拉山。
  英国大哲培根有云:读史令人明智。中国更是一个历史的民族,鉴往知来,自古便是民族的优良传统。而面对一叠叠一堆堆的档案、资料、数据,我固然有所收获,但时时恍然若失。面对校史上的种种沧桑、种种成绩、种种明媚的风光,我不禁想问一句:人去哪里了?那些可爱可敬的前辈,你们去哪里了?

  我想象他们当年如何意气风发地开创这所学校,
  如何把黄金般的青春与热血献给了学生,
  如何用充满生机与魅力的课堂令学生们倾倒陶醉,
  如何带领学生们辛勤劳作挥洒汗水,
  如何在风雨如晦的时候黯然神伤,如何在拨云见日之际斗争昂扬,
  如何把微笑挂在嘴角、把泪水埋在心上,
  如何从五湖四海赶赴深圳,如何从六合八荒回到家乡?
  如何承受由衷的喜悦、快乐、满足、幸福,如何度过委屈、误解、不公、悲伤?
  “雍睦堂”的牌匾是怎样的三个字?晒布岭的凤凰花开得怎么样?
  笔架山的花生与甘蔗长势如何?横岗与龙岗的校舍是什么模样?
  地理园的山川河流、天文台的日月星辰、烹调教室的锅碗瓢盆、无土栽培室的瓜果飘香、气象站的风云变幻、航模队的所向披靡、辩论队的舌战群儒、文学社的激扬文字、奥赛组的玄思冥想、合唱团的天籁之音……

  这所学校一路走来,真是风景无限。晴朗时,如“日光下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阴晦时,亦如“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喜悦时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忧伤时亦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可是,我不禁想追问:人去哪里了?
  深中之为深中,非一日之功,乃是60多年来历代教师学生辛勤耕耘的结果,尤其是作为学校之根本的教师,他们一点一滴的努力,如珊瑚之于珊瑚礁,以生命、青春、热血凝结成深中今日之美丽。当我们看着海底世界随青碧海水摆动的红珊瑚时,请别忘了在他们之下坚如磐石的珊瑚礁。


  这亦是《深中教育故事》的缘起。如果我们不知自己从哪里来,我们一路上经历了些什么,我们便会在去未来的道路上迷失。
  古来我们中国编撰历史,无非两种体例:纪传体与编年体。《二十四史》皆是纪传体,强烈贯穿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创造历史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什么抽象神秘的规律与理念;是一个个有棱有角的人,以自己的言语与行动谱写着历史。故而,一直有所谓“太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深中教育故事》是一本纪传体的校史,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数十位从20后到80后深中教师,虽只是曾在深中服务过的上千位教师的一小部分。但读者透过他们的经历,不仅能依稀目睹深中的发展,还可以感受到深圳教育的变迁,甚至洞察中国教育的某种发展趋势。
  而据我有限的所知,以纪传体的方式编写中学校史,这在中国大约是第一家。


  《深中教育故事》的编撰,亦反映了在一个日渐开放民主的时代,对普通人的尊重。
  孔子削《春秋》,善善恶恶;司马迁著《史记》,通天人之际;《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记的全是英雄伟人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那么,普通人是否就不值得被记在历史上了吗?我想并非如此,大人物影响的固然是中国乃至世界潮流的走向,但小人物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未必不能关涉历史,成为历史之为历史的某一项因素。例如,现在中国人上班头一件事是打开电脑,然后登陆QQ——这已经成为几亿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大家都知道“QQ教父”马化腾,但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不了解的是,腾讯公司从一开始到至今的几位主要领导者都是深圳中学1989届的毕业生,且他们或者同班、或者隔壁班。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如果你读了《高德铨老师的故事》(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经的班主任、数学老师)的话,我相信你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盛世修史。从现在国家各类大经大典,如《儒藏》、《清史》等的编纂,文化界各类或公或私回忆录、纪实文学的风行,到百姓人家重修家谱与祠堂,这背后所显示便是国人在努力恢复有关民族与家族的记忆,接续着千年百年的文化与血脉之传承。国家繁荣,人民衣食丰足之余,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对自我的认知与权利亦在普遍的觉醒中。“以人为本”不光是一句政府号召的口号,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民主的时代,普通人亦当然应有守护自己记忆与历史的权利。普通人亦同样受到历史的尊重,历史并非一味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或者某种意识形态、统治意图的注解。


  《深中教育故事》的编撰,还体现了对深中教师工作的一种高度肯定。
  许多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曾经在生命的盛年为一个学校留下很多辉煌的记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创造了一幕又一幕教育范围内的无限风光。可是有一天,老了,退休了,如有人开玩笑说“如一只橙子,被榨干了汁,抛回家里,孤独寂寞,坐着一天天等死”。他们年富力强时的飞扬传说,随着熟悉认识的人相继退休去世而发黄、变脆、风干,以至于湮没无闻,沉入幽暗的校史档案里。许多本应传承下去的活动与事迹,许多该被记住的光荣与美好,许多可宝贵的人格与精神,便在岁月的无情递嬗中渐渐遗忘。
  这一次《深中教育故事》的编撰,便是要来打捞与守护属于深中自己的历史,尤其是人的历史。我相信深中的师生与校友,以及社会上关心深中的人们,都将从这本书里,看到深中的“人”——那一代一代在深中劳作的人们,在他们的背后,究竟有哪些酸甜苦辣咸的过往。


     总之,《深中教育故事》想做的事,便是要告诉老师们——假如不能名垂青史,就让我们名垂校史吧!为教师的一生,是有意义的。

  这是一曲有关深中人的颂歌。
  这是一篇篇有关深中耕耘者的生命记录。
  这是一页页具体而微的中国历史、中国人的历史、人的历史。

  无数的年代终究会过去,人的故事将永恒。

 


                                                 2012年6月28日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