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数学学习差异及适应性准备的要求

深圳中学 2012-07-25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异与问题分析
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2.初高中过渡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研究对象

具体,多为常量,数与形是静止的、孤立的,题型简单侧重于定量计算,不注重理论分析

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数与形运动的、变化的和相互联系的,不仅注重计算,更需作定性研究,注重理论分析

教学方式

课时较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时间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在知识点的处理上侧重记忆,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要求学生更多的是模仿,更多的是训练定势思维。

课时减少,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 更多的是灵活的思维。

学习方式

更多是记忆和模仿、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善于主动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需要的是理解和灵活应用,要有主动精神,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

思想方法

多为具体的方法: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等。思维的抽象要求不高。

要求有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与变换思想、划分与讨论思想等,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能力要求

初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强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有断层: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初中教材删减了许多重要的基础知识,降低了一些数学知识的要求,如,配方法、分解因式、绝对值、二次函数等。而这些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又要直接作为工具知识加以运用或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补充和加强。
  (2)教学不适应: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与教学要求与初中相比有着质的飞跃与变化,教学要求高、进度快、信息广、难度大,老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反复强调,反复演练。这必然导致高中教师对学情把握方面出现偏差、学生适应性方面出现偏差。
  (3)学习观念、方式、习惯不适应:高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现实中初中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的和模仿性学习为主,一切听从老师安排,主动学习的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养成。
二.对新生的建议与要求:
知识的衔接、学法的适应、习惯的改变需要有一个学习的途径和过程,用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1、参加暑期初高中衔接课程的培训讲座(一次):由《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教材主编教师指导同学如何完成知识衔接、学法转变。
  2、补充初高中衔接知识:我们给每位新同学准备了一本《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它立足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内容的编写突出从常量到变量、具体到抽象、静止到运动、孤立到联系、定量计算到定性研究、数与形相对分离到数与形相互结合、具体方法的习得到思想理论的分析领悟等方面的转化,它是一本突出高中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初中教材,通过它的学习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和思维方法的过度。
  3.转变学习方式:
  方式一面对基础好、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自主学习《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这本书容教材、教参、练习册于一体,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知识的拓展与完善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通过变式练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学法的转变;通过典型问题的解析为高中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做铺垫;通过问题解法的扩展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同学们在使用教材时,按书中要求以自主学习为主,主动思考、适当与同学讨论、独立练习并自己核对答案、记时完成自测,这样逐步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方式二面对基础一般或较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学习比较被动的同学): 利用《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教材,假期由家长督促孩子自学、练习、自己核对答案、记时完成自测;同时,借助教师的指导培训,适当答疑讲解重难点内容,督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完成知识的衔接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4.开学检测 :开学前后,学校将在标准体系对《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专题一至专题三进行检测,计入学分。

深圳中学教学处
深圳中学数学组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