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2-02-23
与科学家同行探索生命的奥秘
---深中学子参加“与大师同行训练营”活动纪实
2012年2月8日,首届“与大师同行”活动在汕头大学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李嘉诚基金会出资主办、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中国教育学会协办、汕头大学承办,活动邀请了来自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八位世界知名教授学者,包括一九九五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威绍斯教授(Eric Wieschaus)。活动主题为备受当今社会关注的生物医学研究。 我校高二学生夏宇洋、李京玲与从全国二十个省份筛选出来的八十三位高中精英学生,在汕头大学展开了一次为期3天别开生面的科学交流活动——“与大师同行”,通过小组讨论、讲座、聚餐等互动环节,得到了和前辈近距离脑交战的精彩对话机会,并藉以探索疑问及认识自己对科学的定位。
在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他们聆听了世界一流学者学术报告,体验科学研究之严谨与美妙,并与全国优秀学生代表交流,展现了深中学子的风采。
夏宇洋、李京玲与199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合影
夏宇洋与 菲利普•比奇博士(Beachy, Philip A., Ph.D.)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恩尼斯特及阿梅利亚嘉路"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副院士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为我校夏宇洋同学在向大师提问
我校夏宇洋同学在大会中发言
我校李京玲(前排左2)与科学家及各校精英合影
“当你全神贯注去做一件感兴趣、非常喜欢的事情时,你不会烦恼,而是永远保持热情,任何困难都被当做过程中的挑战。” 杜克大学的范恩•本内特博士在与夏宇洋同学谈及成功路上的坎坷时特别叮嘱道。
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获得什么知识,而是从大师身上学到他们对生活、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思维,以及成为一个科学家的特质:敢于怀疑和挑战权威,对科学充满热情”。
在与大师们近距离接触的同时,夏宇洋、李京玲同学有幸得到了Eric Wieschaus夫妇对深圳中学广大学子的寄语
埃里克•威绍斯博士夫妇
埃里克•威绍斯博士Wieschaus, Eric F., Ph.D.
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寄语:Word hard in your course and enjoy the time you spend in school. I wish you all success!
Eric Wieschaus
译文:刻苦钻研学校的课程并好好享受在学校中的时光,我祝愿成功与你们相伴!
格特鲁德•舒巴赫博士Schupbach, Trudi, Ph.D.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寄语:
Try to find the things that excite you and where you can bring you special talent. You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when you do the things you enjoy! Try to work hard and give you best effort to the tasks that mean a lot to you!
Trudi Schupbach
译文:
尝试去探索那些能够激发你兴趣,发挥你专长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把你的汗水挥洒在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吧!
本次活动我校学生夏宇洋同学与大师的面对面提问、沟通、并阐述自己对相关科学的认识,他的精彩表现给新华社记者郝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第一时间跟踪采访了夏宇洋同学,新华网的新闻报道如下:
中学生精英与国际科学大师探讨“成功的奥秘”
2012-02-21 16:06:05 来源:新华网
[提要] 随着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增加,邀请顶级科学家进行对话并不鲜见,但是将交流对象设定在中学生却非常罕见。但经历了这几天的碰撞与思考,他终于坚定地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神经科学方面的专家。
取得成功需要持久不衰的兴趣和激情
“遇到困难特别是低谷的时候你是怎么克服的?”“每天在实验室会不会厌倦?”学生们希望了解大师们如何面对这些很多人共同的困惑和烦恼。
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给出了相近的答案:当你全神贯注去做一件感兴趣、非常喜欢的事情时,你不会烦恼,而是永远保持热情,任何困难都被当做过程中的挑战。
深圳中学的学生夏宇洋得意而满足地说:“这些大师跟我的想法一样。”这个从小幻想过克隆恐龙的高二学生,已经拥有丰富的科学经历,曾经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做过包括DNA提取在内的很多生物实验。他说,每次试验都令人兴奋,困难被认为是探索之路上的磨炼。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哺乳动物细胞生物和发育学教授弗彻斯喜欢文学和探险。当被问到该发展什么爱好才能有助于科研的时候,他强调,不要试图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不要过于功利,要发展内心的兴趣,因为人们无法获知哪个爱好能够启发科研的灵感,科学探索本身更充满了未知。
埃里克・威绍斯听说目前中国很多年轻人受“出身论”所困扰,也有很多学生更在乎自己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供房买车。他说,我不是出身于科学世家,但我很小的时候就因为浓烈的兴趣而立志在科学界有所成就。我的建议是: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纠结自己的出身背景,应该老老实实找到一个热爱的领域,全身心投入。如果你想在科学界获得成功,那就勇敢地认真地探索,一方面你会享受到实现梦想的幸福,那种感觉可比开一辆好车爽多了;另一方面,你原本苦苦追求的东西自然就来敲门了。
试图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教育探索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既是与会者热议的话题,也是萦绕于活动组织者心头最深的情结。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探讨‘钱学森之问’,也在摸索创新人才的各种培养方式,此次活动为我们在高科技领域如何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做了新的有益探索。”本次活动顾问暨评审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说。
按照李嘉诚基金会的设想,“与大师同行”活动将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至两次。活动会在重要的科学和工程领域选定一个主题,邀请相关的世界知名科学家,同百名左右对这一主题感兴趣并具有突出科学才能的高中生展开交流。今年的主题是当前备受国际科研界关注的“生物医学”。
随着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增加,邀请顶级科学家进行对话并不鲜见,但是将交流对象设定在中学生却非常罕见。韦钰说:“我们考虑到,中学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到高中就能够判断这个孩子的潜力。”“与大师同行”活动的发起者、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兼汕头大学校董林海帆说,通过这个活动想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疑问乃至对人生的思考。
毫无疑问,这个活动可以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具有吸引力――与科学大师的直接接触,有可能使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被选送到优秀大学,搭乘直接通向世界一流科技平台的国际快车。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参加者可以与全国各地优秀并志趣相投的同龄人取得联系。
但是,“去功利化的启蒙”是这个活动更重要的目的。林海帆说,这次活动的设计,以启迪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智慧为主,帮助他们探索投身科研的苦与乐,发现自身对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志向。
事实上,“与大师同行”筛选学生的重要测试是让申请者提交一份报告,讲述所参加的与生物有关的发明和研究经历,特别要写出为什么喜欢生物。对科学的感情和态度,成为学生们能否中选的关键指标。
组织者称,我们试图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突围”,让孩子们了解到,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生,兴趣与热情的价值,远远比物质和名声更为重要。
据了解,这个活动的英文名称叫做“普罗米修斯计划”。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在开幕式致辞时,向与会者转告了基金会主席李嘉诚的一番话:“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以其坚忍的毅力和永不妥协的英雄气概而闻名。他之所以名垂千古,不仅因为他有能力承受和应付艰巨的折磨,亦因为他能够恩泽世人,并拥有谦逊与宽宏的气节。我不是一名科学家,但我深知科学家的生涯中不可避免出现苦困、起伏与失望。我希望这几天的深刻领悟能成为一个序幕,让你们从此翻开一页又一页的成功篇章。”
虽然很痴迷神经科学,但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夏宇洋一直以来都为是否真的一辈子从事学术研究而犹豫不决,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艰苦的工作以及收入和地位并不那么高。但经历了这几天的碰撞与思考,他终于坚定地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神经科学方面的专家。
生物科组
2012、2、22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