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A卷)
1.C(A.鞭挞/纷至沓来都读tà;B.弹劾/弹冠相庆都读tán;D.削减/削足适履都读xuē)
2. C (A.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B. 动辄 :动不动就。 C.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此处应为“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D. 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3.B(A项,递进关系颠倒;C项,搭配不当,“陕西”入围“十大面条”不当;D项,中途更换主语,造成成份残缺。改为:选手们经过预赛、复赛和决赛,决出了前十名。陈小荷同学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4. D.(申遗终究只是形式,如何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落实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才是最重要的任务。近日,国内多家媒体提出“后申遗时代”观点,就遗产区如何实现平衡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这种可能带来建设性意见的深度关注正是当前所急需的。而社会也更应当将此类关注延伸到更多的保护项目中去。只有这样,我国传统农业系统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发扬,申遗的意义方可谓是实至名归。)
5. D.(①不-否 ②从-丛③而-能 ④距-拒 内-纳 ⑤揉-煣 ⑥无 ⑦说-悦⑧无 ⑨取-娶 ⑩无
6. B. (A.无伤也请辞于军(动词,致辞) C.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舍弃)D.阿母谢媒人(谢绝))
7. B(⑤古今意义相同,随手。)
8. B.(A.名词作动词B.师、粪土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翼为名词作状语 C.为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使动用法)
9. C.(C、表反问语气/祈使语气/代词,自己。A. 修饰/修饰/承接;B.替/替/表被动; D表目的/凭借/凭借)
10. D.(A.音节助词|音节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 沿袭/趁/于是 C.名词,地点/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 D.介词,比 )
11. B.(A.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介词,比;B .代词,……的时候/疑问助词/表判断C.副词,将要/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D.连词/连词/动词)
12. D.(D.判断句/定语后置句;A.被动句 B.宾语前置句C.状语后置句 )
语文参考答案(B卷)
1.C(A.鞭挞/纷至沓来都读tà。B.弹劾/弹冠相庆都读tán。D.削减/削足适履都读xuē)
2. B(A项,递进关系颠倒;C项,搭配不当,“陕西”入围“十大面条”不当;D项,中途更换主语,造成成份残缺。改为:选手们经过预赛、复赛和决赛,决出了前十名。陈小荷同学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3. D.(申遗终究只是形式,如何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落实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才是最重要的任务。近日,国内多家媒体提出“后申遗时代”观点,就遗产区如何实现平衡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这种可能带来建设性意见的深度关注正是当前所急需的。而社会也更应当将此类关注延伸到更多的保护项目中去。只有这样,我国传统农业系统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发扬,申遗的意义方可谓是实至名归。)
4. C (A.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B. 动辄 :动不动就。 C.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此处应为”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D. 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5. D.(①不-否 ②从-丛 ③而-能 ④距-拒 内-纳⑤揉-煣⑥无 ⑦说-悦 ⑧无⑨取-娶 ⑩无
6. B(⑤古今意义相同,随手。)
7. B. (A.无伤也请辞于军(动词,致辞) C.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舍弃)D.阿母谢媒人(谢绝))
8. B.(A.名词作动词B.师、粪土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翼为名词作状语 C.为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使动用法)
9. D.(A.音节助词|音节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 沿袭/趁/于是 C.名词,地点/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 D.介词,比 )
10. C.(C、表反问语气/祈使语气/代词,自己。A. 修饰/修饰/承接;B.替/替/表被动; D表目的/凭借/凭借)
11. D.(D.判断句/定语后置句;A.被动句 B.宾语前置句C.状语后置句 )
12. B.(A.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介词,比;B .代词,……的时候/疑问助词/表判断C.副词,将要/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D.连词/连词/动词)
主观题答案
13.(1)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每错、漏二处扣1分,扣完为止)
(2) ①看书有符合心意的,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用来)记住这件事(这些内容)。(题、以各1分,意思1分)
②学生们十分钦佩他的勤学(精神),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或写满字的)衣服。(悦、易各1分,意思1分。)
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符合心意,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钦佩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一个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叫他行尸走肉罢了。”
14. (1)(1)“惊”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表现了高树上的宿雨,经晓风一吹,仿佛受惊而洒落的情景,(1分)表现出诗人观景时的惊喜。(1分)
(2)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成了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1分)他神奇而富有,热情而诚挚,捧出奇异的美景招待诗人这位客人,让人欣喜不已。(1分)诗人在他的拥抱中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以至暂时忘掉了所有的烦忧,诗人能写出这样情趣盎然的景物,其心情之轻松愉悦也可想而知。(2分)(意思对即可。前面两点答成“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即可,如答“诗人与景物情投意合,成为宾主朋友”,可得2分。)
15.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8)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9)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0)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1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9)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0)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6.A B(A.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B.“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是结果,不是原因。原文中有“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意思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17.D(A“情”还包括“美感”;B应该指“优秀诗歌”,“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文章没有彻底否定“技术层面”,而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这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18.(1)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2分);
(2)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2分,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19.(1)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1分)(2)只有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你才能读懂诗人,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2分)(3)因此,读诗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1分)(意思对即可,如答“读诗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当读者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就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才能读懂诗歌”。可得2分)
20.(1)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2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而回避”也对)(2分,意思对即可)
21.“我”作用: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分)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2分)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1分)
22.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本题6分,答出3点得6分。需多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3. ①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并列国学四大导师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的卓越才华;③引用名家硕儒的原话,立体展现了陈寅恪一生为学,使形象更为饱满,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4.①不在乎名字读音,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②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③在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④《元白诗笺证稿》完成后左眼完全失明;⑤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⑥拒绝中国科学院的邀请;⑦双目失明情况下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每点1分,答对五点即可得5分。非概述语言不得分。)
25. (4)原因:①在学问上有远见卓识,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②在国难与个人不幸双重打击下,用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对学术执着的信念完成了多部国学巨著。③拒绝中科院的邀请,不慕名利,将精力全部放在学术研究上。(3分,每点1分)
启示例举(3分):
(1)具有远见卓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条件。
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这样的高瞻远瞩是其学术成就的基础。现实生活中鼠目寸光的人难成大器,而有远见卓识的人则多能把握成功。长远的目光会带领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具有远见卓识更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2)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坚韧的毅力与执着的信念。
陈寅恪一生屡遭不幸,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终成一代大师。人生必然充满曲折与艰辛,唯有具备坚强的意志,与执着的信念,方能在不幸与挫折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我们青年人更应以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在人生的不幸中陶冶品格,丰富人生的阅历,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的辉煌。
(3)为人治学应当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坚守宁静淡定的内心。
陈寅恪这种甘坐冷板凳、不羡功名的心境,对当今学术界学者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现象是一种教育,一种启发,我们只有挣脱世俗对成功的功利定位,才会找到真理。志存高远,学求博深,我们应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因:每点1分;谈启示:观点明确1分,结合文本、分析正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
26.本题考查考生简明、得体运用语苦的能力。 答案示例:
(1)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 (2分:扣住经典或《论语》1分,揭示合理目的1分。超过2个字扣1分。)
(2)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的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中华文化。
(4分:扣住经典或《论语》1分,阐述积极目的1分,得体1分,有文采1分;超过3个字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