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2-03-01
按:“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研究”课题招标方案在校园网站发布以后引起了媒体朋友的热情关注,希望获得对课题及其招标的更多了解。为了答谢媒体以及校内外同仁对课题的关心与兴趣,本文以答记者问的方式从7个方面作出必要的说明,希望对各方面了解和支持本课题有所裨益。
1、为什么要提出“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研究”这样的课题?
答: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对人类的思想、艺术、科学等作出过伟大贡献,但在近两三百年来却明显落伍了,以致发生了严重的民族生存危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国家与民族已经站在复兴的大门口,但钱学森之问与温总理之忧又成为我们心头的纠结。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如何得以复兴?没有创新能力的复兴,中华民族又何以能够最终跨进复兴的大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与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由国民的创新能力构成的。国民的创新能力连同其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不能说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但的确是由教育贡献和奠基的。这也就是教育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性战略事业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出现创新能力的问题乃至危机时,真正负责任、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是难以安坐的。事实上,焦虑丛生,面壁图破已经成为中国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目前的严肃生态。
“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深圳中学现任校长,中国创新教育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王占宝先生立足于高中教育给予钱学森之问的个性化答案。王占宝校长担任重点中学校长20余年,自身丰富的办学实践,同国内外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结晶为对教育本原的参悟,形成为这个基本答案。这个答案既有对中国高中教育的精辟教训总结,又有对国际先进教育的深刻考量。我们应该相信,内在反思的深度与外在考量的广度,是绝对有助于提高捕捉问题目标的精度的。
2、什么是学术性高中?
答:“学术性高中”是国际教育语境中的一个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其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结构与教育意识之中,具有捍卫学术高度,倾向精英化的指向意义。但王占宝先生提出的“学术性高中”更多地是借用这个既存的语言符号,其内涵偏重于“学术性”这一概念的本体语义理解。这一理解正好契合了“学术性”一词的主要源头——柏拉图学园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在自己创办的学园经常与学生就哲学、数学、天文学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种集教学、研究与交流于一体的场所以及在这个场所活动的方式便成为“学术性”一词的来源。“问题”、“研究”作为柏拉图学园的精神遗产被后世继承下来,成为学术图腾永恒的灵魂,也成为西方科学技术乃至制度创新的法宝。这一法宝,是很能吸引寻求者的目光的。
西方国家的教育继承柏拉图学园的传统,创造了包括“学术性高中”在内的一系列教育类型与教育方法,塑造了现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现代化后发国家学习之、借鉴之,具有巨大的必要性。但借鉴绝不能等同背书,将之与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是正道。深圳中学所提出的“学术性高中”,正是且应该是这种观念与原则的产物。这即是说,深圳中学所倡导的学术性高中是中国特色乃至深中特色的学术性高中,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和个性化的成分。因此,对深圳中学所倡导的“学术性高中”的理解,既不需要拘泥于既定的语义描述,也不一定要比附既存的客观类型,用创新的理念观照创新的事物,就可以获得对创新行为的最好理解。深圳中学所倡导的学术性高中的完整而本质的属性,最终将由深圳中学的教育实践来实现。尽管如此,以学术性高中的一般理解为基础,进而把握“问题”、“研究”以及“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以及“审美情趣”等核心概念,并建立这些概念与“创新人才”的联系,特别是与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创新人才之间的联系,便可以获得对深圳中学所提出的学术性高中的本质的基本判断。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深圳中学建设学术性高中,打造学府,在“学术”理解和运用上与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术性高中的学术,偏重学术的方法、过程与精神,目的在于形成知识创新的基础,而大学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追求的是知识结果的创新。
3、学术性高中与创新人才成长的联系是怎么确定的?
答:学术性高中,更具体的说是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是通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桥梁——这是课题提出者的信念。这个信念既有无数的事实与理论依据,更是基于事实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教育直觉,而强大的逻辑力量就包含在事实与直觉之中。
“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在王占宝校长所构想的学术性高中里,“问题”是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核心,对问题进行“研究性”解决,不啻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策略,而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乃至基本制度。但无论什么问题,都应该是“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典型问题”,它们是创新素质养成的科学载体。借助这些载体以及对这些载体的学术化运用,学生领略包含其中的思想、思维与审美,形成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以及审美情趣,这样便可以完成创新品质与创新型人格的塑造。有了创新品质(思维、心理、个性等)和创新人格,其就可以成长为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材型”。这便是学术性高中通达创新人才的基本原理与基本逻辑。
尽管这种考虑有深厚、可信的事实依据与逻辑力量,但在科学的词典里依然还是一个“假说”,需要实践来检验,也需要进一步的拓展研究来支持。此外,学术性高中通向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虽然是很简明的,但学术性高中建设以及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构建并不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的逻辑路径需要梳理打通,也就是有许多问题需要广泛研究和综合解决。这些问题既有理论性问题,也有实践性问题,既有核心问题,也有关联性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系统。这些问题构成课题的丰富内涵,也构成这个国家级课题的基本品质和学术高度。
4、课题研究为什么使用招标的方式?
答:课题招标是课题组借鉴经济的市场运作方法的结果,这也是国内外重大课题研究普遍采用的方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扩大重大探索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调动更加广泛与积极自觉的力量参与共同行为,从而提高课题研究自身的效率与社会效益。此外还有节约成本,实现公开、公平等科研民主的意义。
本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正是考虑到上述意义和价值。支持这种选择的具体考虑有:
(1) 本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的规划课题,其立项虽然由深圳中学独立争取并独立主持,但参与主体仍然具有公共性质,而不是一定要由深圳中学一家独为。
(2) “学术性高中”虽然是在国际教育背景中选择的一个渗透着本土性和个性化成分的教育探索符号,其所追求的价值在国内仍然具有普遍性,其方式也可以为国内教育检验与借鉴,课题具有开放性。
(3) 深圳中学虽然是一所具备一定科研实力的学校,但独立地解决“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的所有问题肯定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包含在课题中的各种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
(4) 体制、机制创新是学术性高中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学术性高中课题研究自身的动力,招投标所倡导的契约精神将可能成为本课题研究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5、课题招标书中为什么还设立“投标建议”?
答:在一般的招标中,设立“招标限制”是通常的做法。但由于考虑到本课题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投标限制”改为“投标建议”。具体的建议有“校内外联合竞标”、“校内外平等竞标”“校内有限竞标”等。
“校内外联合竞标”的建议的考虑是,某些子课题属于复合型或内含多项平列式二级子课题的课题,需要校内外大量的人员协作攻关,同时大部分需要生成为校内的实际教育形态。这类子课题的主持人既可以是校内成员或机构,也可以是校外的成员或机构,而课题组成员必须包含校内成分。“学术课程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的研究”等即属此类。
“校内外平等竞标”建议的考虑是,某些子课题既可以由校内力量独立完成,也可以让校外力量独立完成。在评标中贯彻优者中标的原则。
“校内优先中标”建议的考虑是,某些子课题是学术性高中特有的问题或在校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为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与无益竞争,对校内力量实行倾斜提示。例如,艺术教育、德育性活动课程以及学科美育这些课题即属此类。
之所以说是建议而不是限制,是为了防止政策的绝对化对课题招标以及课题研究的实施产生不利后果。
6、有些子课题的成果要求形成“实践结构”,为什么?
答:本课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行动研究课题。既要求有理论成果,更要求有实践成果,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务虚层次。“实践结构”这个概念就是对实践成果的概括而完整的表述。其主要包含指导实践的理论认识,反映理论认识的行为操作,体现行为操作成就的价值生成等,也就是要完成从理论论证到实践验证的完整过程。这个要求显然比单纯的理论研究要高得多。
客观而言,学校主要是一个办学机构而不是一个研究机构。深圳中学虽然因为着力建设“学术性高中”,追求办学与研究统一的“学府”境界,但其研究者主要是以教育教学为基本工作的教师,研究的对象就是主观自身,追求的是学校自身的“本质实现”,研究与实践高度统一且以实践为根本目的,因此强调研究成果的实践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7、课题研究的基本经费高达100万元人民币,这有保障吗?
答:比大多数同级课题的国家投资,100万确实有些突出。但创新的劳动是无价的。对于本课题来说,这个投入还真难说是多还是少。
但无论是多了还是少了,保障是没有问题的。为了建设学术性高中,深圳中学已于2010年就成立学术委员会、思维研究所与美育研究所等三个学术研究机构,并成功争取到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课题研究周期内的国家拨款总额将远远大于100万,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没有任何问题。招标书中另说的成果奖励,也有可靠的资金保障。
资金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更反映了学校对本课题的支持和做好本课题的决心。因此,我们衷心希望校内外同仁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本课题。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