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薛泽洋(左)、杨天骅(中)、聂翊宸(右)
暑期过去近半,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接连传来:在第49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PhO)上,杨天骅和薛泽洋同学夺得金牌;在第5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上,聂翊宸同学也斩获金牌。一所学校一年内在高中阶段最顶级的学科国际赛事中夺下3枚金牌,这在广东省内还是首次。
3名学子凯旋归国后,在今天上午深圳中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之际,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率队莅临深中调研指导,陪同调研有市政府副秘书长刘佳晨、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等人。
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率队莅临深中调研指导
王立新副市长在听取朱华伟校长对学校的情况介绍后,对深中教师表示慰问和感谢,对获奖学生给予鼓励与肯定。
王立新副市长讲话
“三位同学在国际竞赛上获得金牌,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说,这块金牌含金量很足,得奖意味着深圳中学教学水平之高,教师团队实力之强。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他像学长般地与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勉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勤奋努力地学习,做到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祖国日益强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希望同学们能够为深圳、为中国、为世界的进步作贡献!”
调研结束后,朱华伟校长向王立新副市长赠送了深中学子的作品。一行人随后又参观了深圳中学AI实验室,王立新副市长对我校的创新活动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东文副校长
发布会正式开始,王东文副校长担任主持,介绍了在场领导及嘉宾,同时对获奖的同学们表示祝贺。
朱华伟校长讲话
“从一开始得知杨天骅、薛泽洋、聂翊宸三位同学获得金牌的消息到现在,我一遍遍地看着他们手持国旗,充满自信地站在国际颁奖台上的照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年3枚国际物理、化学奥林匹克金牌——这在广东省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发言中, 朱华伟校长表达了3枚金牌的来之不易,并向获奖学生表示了祝贺。他称,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深圳中学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发现、孕育并系统培养人才苗子,努力建构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并与高等教育接轨的完整教育链。
经过多年努力,深圳中学数、理、化三科竞赛一直保持广东领先,全国前列;生物、信息学奥赛近年来也实现新突破——截至目前,深中学子共获得14枚国际学科奥林匹克金牌(全国第六),3枚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金牌;2018年, 周楷文在信息学奥林匹克全国赛中摘得深圳市首枚金牌。
朱华伟校长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来自于科学系统的设计、脚踏实地的落实和日积月累的坚持与探索。学校专门成立竞赛指导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需求,在初高中开设针对性、特色化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搭建高端学术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迎接挑战;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卓越发展保驾护航;拓展创新教育平台,持续丰富优质学习资源;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实行全员德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今后,深中会继续完善资优生甄别和培养体系、完善相关软件硬件系统,努力形成具有深中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品牌,打造世界一流的“资优学生孵化器”。
物理竞赛教练熊志松老师
深圳中学竞赛指导中心主任、物理竞赛教练熊志松代表教师发言。他表示,在学校的引领下,深圳中学具备了一支老中青合理匹配、水平高、能力强、追求远、懂学生、讲规律、肯付出的优秀教练团队,培养出一大批数学功底扎实、兴趣特长突出的学生。为满足学生的高端学习需求,学校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并获得了校外优质资源的帮助,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专家对竞赛学子们给予了很多指导。
杨天骅:年龄最小的中国队队员 夺得总分第一
今年16岁的杨天骅是一名高一学生,也是这次中国代表队年龄最小的队员。虽然年龄小,但他站上了物理学科竞赛的最高峰——获得理论第一、实验第一的好成绩,并以总分第一夺得金牌。
“在我们国家,近30年多年来,在高一进入国家集训队并夺得国际金牌,他是第一个。”谈起自己的学生,杨天骅的物理教练熊志松老师无不感到自豪。他说,杨天骅学习物理的时间并不长,初二学习一年后,杨天骅提出要和高中生一起参加比赛,结果拿到省赛一等奖。初三时,杨天骅再和高一高二学生一起参加泛珠三角暨中华名校邀请赛,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这让熊志松感到惊讶的同时,也看到了他身上具有的天赋。
在很多人眼中,“金牌学生”可能是某一科很突出、其他学科很平庸的学生,但杨天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各科十分均衡和优秀,还拿过年级第一。总结起自己的学习方法,杨天骅说,做好规划很重要。每学期开学前,他都会提前一两个月做好学习计划,并且严格落实。说起来简单,但要持之以恒并不容易,也许,这就是杨天骅过人之处的秘密。在平时的学习乃至答题中,他都有非常严密的思维,熊志松老师说:“只要是他会做的题,都非常完美,可以说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杨天骅的妈妈说,其实并没有刻意引导和培养学习物理,更多是从小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也就是这样,杨天骅养成了独立思考、专注、自律的习惯,这为他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取得竞赛好成绩后,他又收获了一个好消息: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保送资格。
薛泽洋:三个月学完高中三年课程,一个暑假学完物理基础理论
说起走上物理竞赛这条路,薛泽洋说,初中一开始是走数学竞赛方向的,结果到了初二,发现更喜欢物理,于是就和物理竞赛结缘了。在他的物理教练涂道广、吴长江老师看来,薛泽洋是一个极具有天赋的学生。在中考前的一段时间,他用三个月学完了高中所有课程。在之后的暑假里,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学生看两本有关物理基础理论的书,结果他就惊人地把基础理论全部学完,开始问比较难的微积分问题了。正常来说,要学完这些基础理论,需要一到两年,而薛泽洋只用了一个暑假。
就在初三升高一的暑假,薛泽洋已经拿到全国物理竞赛的二等奖,高一升高二时,以理论第一、总分第四的成绩进入广东省队,在高二升高三时,薛泽洋拿到广东省物理竞赛第一名,并顺利进入中国国家集训队,再通过层层选拔,并最终进入到国际物理奥林匹克中国代表队,取得世界第九名、中国代表队第三名的成绩。
“他的坚持是非常难得的。我带过很多竞赛学生,很多人可能中途拿了奖后就很难坚持下去了。他一路拿奖,已经拿了很多了,但他一直保持对物理的兴趣,大学还是选择物理。”吴长江老师说,不仅是物理,薛泽洋的其他科目也很好,有拿过年级前二十名的好成绩。如今,高三毕业的薛泽洋,已经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保送录取。
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平时是怎么学习的?薛泽洋说,一定要利用好时间。比如高中前两年,课业不会很重,在课余时间就要克制一下自己,少玩游戏,多看书和做题。他还会不时光顾学校的实验室,这样可以提升自己实验方面的能力。
聂翊宸:提前一个小时交卷,还拿到化学(理论)世界第一
8道题,约55页,规定答题时间5个小时,别人可能觉得时间还不够,聂翊宸提前1个多小时交了答卷,最终获得第5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金牌,理论世界第一。不知道的还以为聂翊宸出身化学世家,其实不然,他的父母都不从事化学相关职业。
2014年,聂翊宸在深圳中学初中竞赛班就读初三的时候,他开始深入接触化学竞赛。同年8月底他参加了第28届全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获得省级二等奖。这个二等奖让聂翊宸对“化学”的追逐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聂翊宸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并进入省队,最终在合肥举办的决赛冬令营上获得金牌。2016年聂翊宸在长沙冬令营上获得银牌,紧接着在2017年深圳南科大举办的31届冬令营上获得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2018年,他从国家集训队中的50个佼佼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代表中国参加第5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的4名成员之一。
但聂翊宸的化学竞赛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直言曾经也度过一段“犹豫期”。“长沙冬令营时,我只获得了银牌,当保送的竞赛战友已经可以‘为梦想奋斗’的时候,我还要为‘一年后去哪’而烦恼。”尽管压力袭来,聂翊宸仍然选择了继续坚持搞化学竞赛。
“这次IChO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考试成绩如何,当我在国内参加集训队选拔的时候,以为出国比赛就只是四个人出国、考试、回国这么简单,但是真的出国之后才发现,原来全世界还有这么多与我们一样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他们与我们一样喜欢着化学,并以此为目标坚持努力着。”聂翊宸说,这一次出国交流,正是创造了彼此了解的绝佳机会,“莫当繁星,皆挂苍穹”,唯有到达这一高度,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