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6-09-3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先生(笔名吴非)莅临深圳中学讲学
2016年9月28日上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先生(笔名吴非),受王木森语文名师工作室邀请,莅临深圳中学,作专题学术报告。王木森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学)员,深圳中学初高中语文科组全体教师,冷晓红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学)员,亚迪学校、深中龙初教师代表共同聆听了王栋生先生的精彩报告。
上午8:30,会议开始,王木森老师用满怀激情的语言欢迎王栋生先生的到来,他称王老师为“怀揣教育梦想的奔跑者,不懈努力的思想者”。
深圳中学赵立校长代表学校对王老师致以热烈的欢迎,他深情回忆自己作为青年教师在南师附中工作时,受到王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王老师独立思考、谈古论今的背后体现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代的附中学生,更启迪了一批批年轻的教师,是他们人生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接下来,王栋生老师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故事、教育经验,与参会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感悟。他不辞辛劳,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报告和交流,报告主题为《在“有光”的课堂上——谈读和写的思维品质》。
王老师谈到自己在多年来的教学中反思,什么是教育中的最大问题,不是升学率不够高,而是学生的教养不足和智慧缺乏。所以在他一直在思考,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是好的语文教学。
有人说王老师是教育界一个孤独的人,但王老师说,他不怕“孤”,而是怕自己不够“独”,因为“独”是独立思考的前提,而教师的独立思考又是学生能够学会思考的前提。
听说读写,关键在“想”——
教育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要发展人的思维,使之成为理智健全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有属于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人方成为真正的人。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和思考时,经常会有雷同的用词用语,甚至是雷同的情感表达,是老师把学生教得不会“疑”了,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基于一个“疑”,先进的教育传授的是方法与理念,而不是灌输意识与知识。
他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故事——“鳄鱼”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跟随一个外号“鳄鱼”的老师学习,这个老师上课的全部内容,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并把该领域的权威书籍都挑出一些毛病。这个留学生通过穷尽性地阅读文献,从最开始的绝望、愤怒中解脱出来,也真的发现再“权威”的东西也不是“完美”的。这门课结束后,他想出去放松一下,却不由自主地又来到了图书馆,望着满墙壁的书,他发现自己也变成“鳄鱼”了。
王老师说自己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每一届学生听,让他们知道,过于尊重和相信教师的学生一定会丧失自我。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把知识学“活”。
阅读与写作,要让学生“会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找出他思维中存在的障碍。只有培养学生“思”与“疑”,学生才不会成为一个“接收器”,语文教学才可能不再停留在“手工业作坊”式的模仿阶段,才可能承担起“创造力培养”的任务。
王老师指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文本,引导学生有更多的发现;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经常用比较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他举了自己上课中的实例:
王老师回忆了自己在1984年上过的一节课,是人民日报刊发一篇社论,马识途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虽然是公开课,但王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去寻找文中一个不合理的地方。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终于同学们自己发现,在这篇文章中,只提到了经济损失,而对人员伤亡只字未提。王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新闻应该怎样去写。这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和勇气的,而现在我们也终于欣慰地看到,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大众的心目中,人民的生命安全已经在经济利益之上。
王老师讲到《荀子·劝学》时,引导学生思考,“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句话放在工匠领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在人才培养、思想的领域,该有多么可怕。
讲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艘船呢?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让人惊喜——因为心里、眼里只有他一人,所以“过尽千帆皆不是”。
在给初三学生上作文课《“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第一反应都是把主题定为“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之下,学生想到了“还要目标专一”,虽然已经不只有一个论点,但是王老师仍然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他故意说:“我们一定要发扬‘水滴’精神,一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我们就花上30年、50年甚至一辈子,直到把它解决。”于是学生的思考开始了,这样是否效率太低了?所以他们又发现了第三个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这以后,学生们知道了“思考问题要尽量往前跨一步,实在不行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最后,王老师提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最重要的目的,是从“迁移”到“应用”,让思维真正体现价值。
近三个小时的演讲让在座的老师们受益匪浅,也无比感动,感动于王老师对学生的爱、对语文学科的专注、对教育的一腔热血。
王木森老师用“站着思考,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来概括自己对王栋生老师的印象——站着思考,是他危机感的体现,不是坐着、不是走着,更不是跪着,因为跪着教书的人是培养不出站着的学生的。王栋生老师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有教育故事的语文人,他的经历写满一个语文人对语文的爱,他本身就是“一间辽阔的教室”,同时告诉年轻老师:思考,是对改变最高贵的表达。
冷晓红老师说王栋生老师最让她感动和难忘的是他的悲悯情怀和简单的生活,简单到生活中只有阅读和写作,所以他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并坚持每天一千字的写作,这些都给了年轻人巨大的震撼和前进的动力。
刘艳平老师谈今天自己最大的感受是“独立思考”,虽然这在现代社会显得很困难,因为很多老师不愿、不敢去独立思考,所以真正的思想者多是孤独的。但是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从今天起,我们也应该“独立”起来,“思想”起来。
最后,王栋生老师与参会的老师进行了热情的交流,他对年轻教师的爱与关怀,对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生的殷切期待,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钦佩。
一场报告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对现在的老师们来说,接过王老师思想的火炬,让思考的星火在未来的教育大地上燃烧,也许是我们对王老师最好的感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