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6-01-28
深圳中学:以变革创深圳教育新高度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10月30日 版次:SA98 作者:庄树雄
学生们在学习交流。
在深圳,有一所“野心”很大的中学,经常将自己置身于全球教育的坐标下予以审视、明确使命、提出目标。她以深圳这座城市命名,创校近七旬,培养的校友叱咤商界学界;她的改革创新独领风骚,也曾招致争议。在即将迎来70岁生日之时,这所老牌名校正经历脱胎换骨的变革——— 她,就是深圳中学。
从辉煌到自我超越
走进深圳中学本部大门,随处可见正在进行的改造工程。但高大繁茂的老树,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物名称,以及师生的风貌与气场,都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名校。
事实上,以各种数据来描述这所学校有多么牛,已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了。今年高考,学校总体重点率达89%;出国学生中,被美国前50名大学录取的达90%以上;竞赛方面,多名学生获得国际金牌,进入数理化国家冬令营的占全省33.3%。梳理深中办学以来的优秀校友,更是“众星璀璨”:腾讯公司5名创始人中,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烨均是深中校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也毕业于该校。
但是,在辉煌的办学成就下,深中人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深深的危机意识。正如深中校长王占宝多次强调的,这所以深圳城市命名的中学,在深圳教育乃至中国教育中均负有重大使命。那么,中国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众所周知,时代的巨大变化,对传统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要培养兼顾中国特色和底蕴,同时又有世界眼光的世界公民,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再者,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学生的学习、评价和管理越来越个性化,新兴技术使教育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传统教育不变革必将被淘汰。与之相对应的,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以及考试招生、学校制度等都“不可能不改革”。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就将生活在过去。在正确的时间到来之前,准备好做正确的事情。”王占宝指出,今日的教育,必须让学生更有价值地学习、更自由地学习、更高效地学习。早在数年前,深中就开始酝酿一个全新的课程和评价、管理体系。2014年,以“学生按需选学,学校按需施教,高校按需选材”为设计理念,深中出台《2014级课程建设与综合素养评价方案》,正式启动“面向未来的自我超越”。
随处皆课程学生可开课
学生按需选学,首先要有足够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深中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伟大的生命体,他们的需要是多元而丰富的,仅靠学校自身是难以满足的。深中就是要把世界引入深中,积极主动地使用社会和国际的教育资源。在这里,一切有价值的资源都可成为学校课程资源: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家长、校友、社会人士都可以进校开课,甚至学生也可以自主发起课程。
深中校长助理王坚介绍,该校学生参与课程建设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参与课程设置、参与课程计划、参与课程开设。按照要求,想开课的学生需提交课程开设计划,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计划、评价方式、个人在该课程方面的经历和成就等。学校课程与学术委员会会对此进行论证,再决定是否列入学校开课目录。
据介绍,从去年到现在,已有两位学生提交的课程计划被批准列入学校开课目录。现读高三的杨粤鹏,就在上学期开设了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杨粤鹏说,开课的初衷是觉得这门课挺有意思,自己也学得比较好。虽然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在大学课本,但他对知识点进行了调整、简化,使其更适合高中生。
今年2月份,这门课被列入全校选修课,最后报名十几人,主要来自高一、高二年级。一学期下来,杨粤鹏上了大约十三四节课。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同时在教学、与人交流等方面也有收获。学校方面,除了开课前的论证,和授课技巧的培训外,留给“学生老师”的空间也比较大。“平时偶尔过来看一看。期末考核,学校只提供一个标准,然后由我自主打分。”本学期,升读高三的杨粤鹏得到了“学生”们对他教学的反馈,虽然有赞有弹,但“学生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有鲜明的特点,“毕竟大家都是同龄人,上课没有那么严肃,讲话的方式也相同,可能更像在聊天。”
除此之外,在深中,社团活动、出国交流比赛乃至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都是丰富深刻、意义深远的学习课程。
据统计,深中学生社团超过100个。学校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类、学术类社团,并从中体验学术之美,培养学术素养。比如深中的先锋中学生社团,起源是一场国际学生交流活动。2012年,深中校长王占宝设计发起“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从此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中学生盛会,并演变成该校一门生动的实践课程。为了组织这国际盛会,深中学生专门组建先锋中学生社团。从会议主题的征集、确定,到与会代表的邀请,行程的安排,会务的组织等等,均由学生社团完成。
自由、民主的校风,已成为深中的特色和文化。去年6月份,一场关于校园流浪猫去留的听证会,让人们见识了深中学生的“厉害”。学生、家长和教师们争执不下,学生议事会决定组织这场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并最终民主表决。对于大会的决定,校方当场表示“遵照执行”。深中副校长邢向钊说,这次听证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几只猫的问题,更是学校有意打造的一种课程。
得益于深中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开门办学的开放态度,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走进深中。在这里,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研究院、比亚迪、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麻省理工、中国建行等机构参与建设了9个创新体验中心,社会和企业最新的创新资源进入学校,成为深中学生最新的课程资源。
经历、能力换学分更自由地学
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如何学,何时学,是深中课程体系构建和综合素养评价方案中又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学校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推出“导师制”,并且打造智能的学生过程性评价系统,从硬件到软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深中,学生除通过常规学习获得学分以外,还可通过申请自学、先修、免修、免听等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完成相关课程学业并获得学分;同时,学生已有的社会学习、网络学习、国际学习的经历与能力经学科组审核通过、学校认定后也可以换算成学分。甚至,学生的学习进程也可以选择,学校正尝试探索弹性学制。
根据学校统计的数据,去年9月份,该校荣誉体系近200人次的人文社科领域(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免听申请获学校批准,参加学年统一考核后全部合格,所有申请人均获得相关申请模块的学分。今年9月,学校高二年级共七位同学提交了一些学科的先修申请。经学校笔试考核,高二19班徐同学通过了生物必修二先修考试,获得免修资格,直接获得所申请模块的学分,模块总综合等级认定为A +。10月份,学校50多位同学提出了艺术学科经历、能力换学分申请,经艺术科组考核并经学校审定,杨天宇等35位同学获准以相关经历、能力换取音乐模块1个学分,陈加同学获准以相关经历、能力换取美术模块1个学分。
学校认为,教学改革的一大中心就是创新能够保证“按需选学”的课程管理方式,其中,拓展学生学分获得途径和课程修习方式是重要突破之一。
从制度到文化
这不是一次小修小补的教学方式或评价模式的变动,而是伤筋动骨、影响深远的教育变革。如同王占宝校长所说,它包括课程设置、实施与学分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信息化平台的设计与维护等方面。没有全员参与,没有制度保障,没有资源的投入和相关软硬件平台的建设,改革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无功而返。
为此,深中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化工具,打造智能的学生过程性评价系统。在每一位深中学生独享的成长经历A pp手机端,学生可以记录下学科学习、学术研究、活动实践、老师点评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预约导师、进行生涯规划、展示代表作品,等等。
在评价制度改革方面,深中完全避免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武断,让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生的档案中既有学业报告,又有学生成长记录,他的人生规划、成长经历、师友印象及代表作品都是对其进行评价和描述的有效参照。在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学业报告与成长记录就成了最有说服力的“报告单”———志趣、经历、学业、能力、作品等。
文/庄树雄
从1947到2017:深中课改进入3 .0时代
这是一次筹谋已久的改革。建校于1947年的深圳中学,一直都有改革创新的压力与冲动,曾经的教改领先全国,也曾招致一些质疑。从去年开始启动并将持续数年的这一场深度变革,标志着深中课改进入3.0时代。深中人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擦亮这所名牌老校的“金字招牌”,要想实现自我超越,要想在中国乃至全球基础教育界脱颖而出,深中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根据最朴素的教育发展规律,践行深度、全方位而且持久地自我变革。两年后,站在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所兼具改革意识与卓越精神的学校,或将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教育可以这样办。
深圳中学培养目标
深圳中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他们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并且乐在其中。
新闻来源: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H/html/2015-10/30/content_6454.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