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5-11-06
“教育信息化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中学隆重召开
2015年11月6-7日,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教社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中学承办,以“教育信息化与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中学召开。
“教育信息化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致力于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信息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章建跃博士,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美国德州仪器教育技术事业部全球副总裁Tom先生,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坤,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徐勇,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宾华,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深圳中学的校领导和老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出席并参加了会议。
教育局副局长范坤(左二)在座谈会现场
(左4:宾华 左5:范坤 右4:Tom 右3:乔玉全 右2:王占宝)
11月6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深圳中学校长助理王坚主持。
深圳中学王占宝校长首先致辞。他从上海中学生参加PISA测试中的成绩说起,上海学生在各项目中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学习者个体特征”一项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其中有一项“数学的自我信念、偏好和参与”,包括“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焦虑、数学自我信念、数学行为、数学偏好”五个指标。可见,数学在全球范围的学习中都是重要的、基础的、工具的,但也是让学生焦虑和恐惧的学科。
王校长提出,中国是数学领域历史悠久的国家,《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都是我们对世界数学的贡献,“珠算”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期待在这个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通过学习方式、学习工具、审美体验的变革,我们对数学会有一种新的认识和体验。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章建跃博士指出,“教育信息化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技术,理解教学,尤其是理解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他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章博士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互联网+行动”极其重视,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尽快地改变极端功利化的、以追求“教育GDP”为唯一目的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回归到“理想化”的正轨。他希望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尽快开展整合与实践,学会思考,勇敢尝试,让数学教育教学进一步适应经济与改革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从技术如何更好地运用到教育实践入手,探讨新技术的优势,比如图形计算器,它的作用在于让我们更加直观生动地跨学科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数学不再孤芳自赏。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背公式、算题,而是解决实际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徐勇先生提出,现在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不能让人满意,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方法没有改革,学生解决问题主要靠“套公式”,学生负担过重,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效果,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很不利于创新。他认为“如果工具没有创新,教育改革只是裹着脚的进步。”另外,他对于很多人提出的“计算机不准进考场,过多使用计算机是否会对学生成绩有影响”这个质疑给予了回应,认为“计算机不是数学的辅助工具,它是未来的发展空间,技术是帮助人进步的”。
最后,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宾华代表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国德州仪器教育技术事业部全球副总裁Tom先生代表协办方,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提出对大会的期望和祝愿。
在11月6日上午,深圳中学曾劲松老师、加拿大的Frederick Charles老师、北京101中学的何棋老师,分别进行了课堂展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与应用、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和主导,尤其是深中学生表现出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都获得了观摩人员的肯定。11月6日下午,在8个分会场中,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就数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汇报、讨论和交流,来自深圳中学、深圳中学教育共同体的老师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教育者共同分享了这一场数学思维的盛宴。11月7日,还将有深圳中学郭慧清老师等来自全国的数学专家学者的专题汇报。
(深圳中学曾劲松老师)
(来自加拿大的Frederick Charles老师)
(北京101中学何棋老师)
这是一场国际级的盛会,它不仅在教育信息化、中国数学课程改革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案例,更为学校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面向未来的人才提供了窗口和视角。深圳中学对于承办这样一次有国际意义的会议而感到荣幸,希望我们能通过这一次观察、探讨和思考,能为中国的数学教育改革进程有所贡献,让未来的基础教育有所进步。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