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宝校长接受深圳特区报专访

深圳中学 2015-04-30

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的权利

——王占宝校长接受深圳特区报专访

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与学生在一起

校长观点

促进学生充分发展,需要赋予学生学习的真正自由,将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世界公民。

如果我们把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么真理也都关在门外,过于纯化的学生生活,回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这样的学生就缺乏真实的生活,将来就很难融入到社会中。

一个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和空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养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访谈实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

 

423日,我市举行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从而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大幕。

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代表,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在首期《直通校长》栏目中,记者对话深中校长王占宝,话题从学校的课程改革开始,到深中的育人目标、学生特质再到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未来的构想。

 

深圳特区报:作为率先开展课程改革的高中,深圳中学的课改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改的深中模式是怎样的?

王占宝:深圳中学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践行新课程构建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两个阶段。2004年深中在全国率先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这一阶段的实验价值是通过学生参与选择、学会规划,了解权利、勇于承担,把握机会、积极参与,掌握规则、懂得公正,充分唤醒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作为在课程建设中创造深中模式的学校,从2010年开始,深圳中学本着务实求真执两用中的新思路,将学术见长,敢为人先确立为学校的基本精神,率先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并构建了具体的育人模式和实施路径。

 

深圳特区报:深圳中学致力于打造学术性高中,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课程理念?

王占宝: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实施学生按需选学,学校按需施教,高校按需选材的策略。其中在学生按需选学中,学生的学习将基于自我的真实需要,选择与他的人生规划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按需选学即会了不用学,感兴趣的可多学,研究性的深度学。促进学生充分发展,需要赋予学生学习的真正自由,将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世界公民。

 

深圳特区报:您刚才提到了学生按需选学,学校有哪些创新的课程管理方式能保证学生实现按需选学

王占宝:学生的差异性是我们提出按需选学的出发点,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学校扩大了学生课程选择的空间,学生可通过申请自学、先修、免修、免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承担学习责任,建立学习自信。目前,申请并批准免听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200人,学生的社会学习、网络学习、国际学习的经历与能力可以换算学分。

与此同时,学校还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参与制定学校课程的权利,不仅在课程规划设置上,发放问卷调查征求学生意见,还鼓励学生自主发起课程,推荐学校之外的专家或学生自己担任主讲的老师,给学生开设课程。让我们自豪的是,目前已经有一名国际体系的学生在主讲《数理统计应用》。

而在课程的难度选择上,学校同样赋予学生选择权,在基础学术课程中,数理化英等科目根据难度开设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每门课至少分成两层,最多分成四层,让学生通过选课走班的办法实施分层教学。

 

深圳特区报: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深圳中学希望培养怎样的学生?

王占宝: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他们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并且乐在其中。

为此,我们提出了深圳中学学生的三大项12项特质,包括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科学创新是在学术研究中实现的,因此创新不仅意味着提出新观点,还意味着要通过缜密的研究和论证使新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接受。为此,就必须培养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学术素养。而专业精神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创新的保证,有许多研究调查了各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杰出人士之后,发现他们至少需要用十年时间沉浸在一门学科中,才能产生个人的首个重要创造。此外,一个人之所以沉浸在一门学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从中感受到了别人没有体验过的快乐,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因此,审美情趣和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一起,构成了学生一生学术发展的源泉。

 

深圳特区报: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深中是一所有着较为宽松、自由氛围的学校,学生也很有个性,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您所希望的深中学生特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王占宝: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术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控制的环境中养成的。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最佳时期,是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如果我们把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么真理也都关在门外,过于纯化的学生生活,回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这样的学生就缺乏真实的生活,将来就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因此,一个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和空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养成,他们的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学术的精神正是体现在学生独立、科学、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今天没有学术性的高中,明天就没有学术型的人才。

 

深圳特区报:您常常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那么,您认为深中的未来应该创造些什么?

王占宝:教育不是自娱自乐,教育资源共享与公开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深圳中学作为全国知名中学也要顺应这种潮流,让学生走出去的同时,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向社会开放,将校园的围墙推倒。今年7月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会议将着眼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的25个国家的50名高中生关注中国乃至人类发展的重大命题。为了能使更多的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参与,活动期间,还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乃至市民成为观察员,共享这场先锋中学生的盛会。

 

记者手记

为了校园里的10余只流浪猫,去年6月深圳中学特意在校内举办了一场听证会,由学生而不是校领导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途径;园内开工建设艺术楼,几棵数十年树龄的大树如何处理,同样在校园内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

深圳中学,就是这样一所非常开放与自由的校园,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学生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有个性,爱表达。

作为这样一所校园文化氛围宽松、自由的中学的校长,如何从课程改革入手,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学生们的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确实需要深思熟虑、有所创新。

20103月,王占宝作为领军人才引进深圳任深圳中学校长,开始大胆地提出了学术性高中的办学模式,在过去的5年里,王占宝延续了深中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制定了按需学习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实现了更有价值地学习,更自由地学习,更高效地学习。

采访中,王校长爱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深圳中学正在创造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化,不仅服务学生,还要服务社会。

 

校长名片

王占宝

1961年出生

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103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任上,作为领军人才引进深圳,任深圳中学校长

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学术性高中的办学模式

20123月—20145 任深圳科学高中创校校长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