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5-04-30
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的权利
——王占宝校长接受深圳特区报专访
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与学生在一起
校长观点
●促进学生充分发展,需要赋予学生学习的真正自由,将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世界公民。
●如果我们把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么真理也都关在门外,过于纯化的学生生活,回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这样的学生就缺乏真实的生活,将来就很难融入到社会中。
●一个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和空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养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访谈实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文/图
4月23日,我市举行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从而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大幕。
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代表,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在首期《直通校长》栏目中,记者对话深中校长王占宝,话题从学校的课程改革开始,到深中的育人目标、学生特质再到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未来的构想。
深圳特区报:作为率先开展课程改革的高中,深圳中学的课改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改的深中模式是怎样的?
王占宝:深圳中学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践行新课程”到“构建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两个阶段。2004年深中在全国率先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这一阶段的实验价值是通过学生参与选择、学会规划,了解权利、勇于承担,把握机会、积极参与,掌握规则、懂得公正,充分唤醒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作为在课程建设中创造深中模式的学校,从2010年开始,深圳中学本着“务实求真”和“执两用中”的新思路,将“学术见长,敢为人先”确立为学校的基本精神,率先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并构建了具体的育人模式和实施路径。
深圳特区报:深圳中学致力于打造学术性高中,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课程理念?
王占宝: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实施学生按需选学,学校按需施教,高校按需选材的策略。其中在“学生按需选学”中,学生的学习将基于自我的真实需要,选择与他的人生规划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按需选学”即会了不用学,感兴趣的可多学,研究性的深度学。促进学生充分发展,需要赋予学生学习的真正自由,将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世界公民。
深圳特区报:您刚才提到了学生“按需选学”,学校有哪些创新的课程管理方式能保证学生实现“按需选学”?
王占宝:学生的差异性是我们提出“按需选学”的出发点,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学校扩大了学生课程选择的空间,学生可通过申请自学、先修、免修、免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承担学习责任,建立学习自信。目前,申请并批准免听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200人,学生的社会学习、网络学习、国际学习的经历与能力可以换算学分。
与此同时,学校还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参与制定学校课程的权利,不仅在课程规划设置上,发放问卷调查征求学生意见,还鼓励学生自主发起课程,推荐学校之外的专家或学生自己担任主讲的老师,给学生开设课程。让我们自豪的是,目前已经有一名国际体系的学生在主讲《数理统计应用》。
而在课程的难度选择上,学校同样赋予学生选择权,在基础学术课程中,数理化英等科目根据难度开设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每门课至少分成两层,最多分成四层,让学生通过选课走班的办法实施分层教学。
深圳特区报: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深圳中学希望培养怎样的学生?
王占宝: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他们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并且乐在其中。
为此,我们提出了深圳中学学生的三大项12项特质,包括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科学创新是在学术研究中实现的,因此创新不仅意味着提出新观点,还意味着要通过缜密的研究和论证使新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接受。为此,就必须培养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学术素养。而专业精神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创新的保证,有许多研究调查了各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杰出人士之后,发现他们至少需要用十年时间“沉浸”在一门学科中,才能产生个人的首个重要创造。此外,一个人之所以“沉浸”在一门学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从中感受到了别人没有体验过的快乐,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因此,审美情趣和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一起,构成了学生一生学术发展的源泉。
深圳特区报: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深中是一所有着较为宽松、自由氛围的学校,学生也很有个性,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您所希望的深中学生特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王占宝: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术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控制的环境中养成的。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最佳时期,是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如果我们把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么真理也都关在门外,过于纯化的学生生活,回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这样的学生就缺乏真实的生活,将来就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因此,一个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和空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养成,他们的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学术的精神正是体现在学生独立、科学、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今天没有学术性的高中,明天就没有学术型的人才。
深圳特区报:您常常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那么,您认为深中的未来应该创造些什么?
王占宝:教育不是自娱自乐,教育资源共享与公开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深圳中学作为全国知名中学也要顺应这种潮流,让学生走出去的同时,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向社会开放,将校园的围墙推倒。今年7月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会议将着眼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的25个国家的50名高中生关注中国乃至人类发展的重大命题。为了能使更多的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参与,活动期间,还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乃至市民成为观察员,共享这场先锋中学生的盛会。
记者手记
为了校园里的10余只流浪猫,去年6月深圳中学特意在校内举办了一场听证会,由学生而不是校领导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途径;园内开工建设艺术楼,几棵数十年树龄的大树如何处理,同样在校园内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
深圳中学,就是这样一所非常开放与自由的校园,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学生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有个性,爱表达。
作为这样一所校园文化氛围宽松、自由的中学的校长,如何从课程改革入手,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学生们的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确实需要深思熟虑、有所创新。
2010年3月,王占宝作为领军人才引进深圳任深圳中学校长,开始大胆地提出了“学术性高中”的办学模式,在过去的5年里,王占宝延续了深中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制定了“按需学习”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实现了更有价值地学习,更自由地学习,更高效地学习。
采访中,王校长爱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深圳中学正在创造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化,不仅服务学生,还要服务社会。
校长名片
王占宝
1961年出生
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10年3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任上,作为领军人才引进深圳,任深圳中学校长
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学术性高中”的办学模式
2012年3月—2014年5月 任深圳科学高中创校校长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