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多部门赴京调研深中泥岗校区“未来学校”建设

深圳中学 2015-02-11

深圳多部门赴京调研深中泥岗校区“未来学校”建设

  为将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建设成深圳未来三十年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窗口、与世界发达地区教育的交流与对话的“未来学校”,2月4日—6日,深圳市发改委(社会处和投资处)、工务署(署长、分管深中项目的副署长、前期处)、教育局(分管校园建设的副局长、建设办)等多个政府部门代表,在学校建设项目组王占宝校长、邢向钊副校长、李克主任等陪同下,赴京调研和学习。
  2月5日上午调研组在北京市教委调研,北京市相关业务对口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双方就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及原则,学校建设标准与审批流程、学校管理者如何参与校园建设等主题,展开了三小时的对话交流。
  2月5日下午,调研组参观了北京四中房山校区(2014年建成,共有36个初高中班)。创造更多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是北京四中校园设计的出发点,在垂直方向上创建多层地面是设计策略。学校的功能空间被组织成上下两部分,并在其间插入了花园。 下部空间包含一些大体量、非重复性的校园公共功能,如食堂、礼堂、体育馆和游泳池等。每个不同的空间,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从下面推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态的山丘并触碰到上部建筑的“肚皮”,它们的屋顶以景观园林的形式成为新的起伏开放的“地面”。上部建筑是根茎状的板楼,包含了那些更重复性的和更严格的功能,如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行政楼等。它们形成了一座巨构,有扩展、弯曲和分支,但全部连接在一起。
  在这个巨大的结构中,主要交通流线被拓展为创建社交空间的室内场所,就像一条河流,其中还包含自由形态的“岛屿”,为小型的群组活动提供半私密的围合空间。教学楼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有机农场,为36个班的学生提供36块实验田,不仅让师生有机会学习耕种,还对这片土地曾作为农田的过去留存敬意。与一个典型的校园通常具有的分等级的空间组织和用轴线来约束大致对称所不同,这个新学校的空间形式是自由的、多中心的,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从任意可能的序列中进入。空间的自由通透鼓励积极的探索并期待不同个体从使用上的再创造。希望学校的物理环境能启发并影响当前中国教育中一些亟需的变化。
  2月6日上午,调研组参观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北京顺义国际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可容纳2600名学生。建筑设计采用现代手法,但通过找寻西方现代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共同元素,规划设计采用内向型庭院布局,空间结构采用了严谨的直角相交体系,建筑以两个相对的L形体量构成,从而使得教室与大体量公共空间联系便捷,一条东西向的公共交通廊道将两个条形建筑的功能贯穿起来,并形成四个庭院,每个庭院以图书馆和成组团的房间为核心,L形体量与庭院相重叠,形成具有层次感的空间,非正式的聚集空间设置于交叠的各个节点上。
  本次深圳多个政府部门的调研学习对学校本部的四期、五期改造,初中部的整体改造,泥岗校区的未来学校建设具有借鉴作用,还将对深圳的公办学校建设变革带来促进作用。



调研组听取北京市教委建设处冷处长的介绍

 调研组在北京市教委与北京相关对口单位交流

调研组听取北京四中学校建设介绍



调研组听取北京四中的学校建设介绍

调研组参观北京四中室外空间

调研组听取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介绍

调研组参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


调研组在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参观

教育局张副局长、深中李克主任在研究地板材质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