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4-08-29
这个暑假深中学子满世界拿奖
高中学生拿到国际语言学奥赛银牌,为中国实现奖牌零的突破。
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得主章鸣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得主薛黛林
合影(上起一排左二为章鸣,下起二排左五为薛黛林)
国际数学奥赛金牌获得者、深中学子周韫坤(右)和他的指导老师姚亮。
深圳晚报讯 (记者 周灵静) 这个暑假,当大部分学生都调节到疯玩的节奏中时,一群深圳中学的学生,他们把纯粹、专注的学习当作自己的度假方式,把求知、超越自己当作快乐的体验。他们在国内外各项比赛和高端学术活动中披荆斩棘,屡获嘉奖。
国际语言学奥赛摘银
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7月25日在北京落幕。在这项比赛中,深中高二年级的章鸣、薛黛林代表中国国家队出征,获得两枚银牌。他们的指导老师周飞告诉记者,章鸣、薛黛林获得的银牌,不仅是深圳取得的最好成绩,更使中国在该项赛事上取得零的突破。
据章鸣、薛黛林介绍,语言学奥赛就像是在破译陌生语种的密码,试题中会涉及多个冷僻甚至“已经死亡”的语种,但只提供部分语汇作为参考。通过这些有限的语言资料,参赛选手需要构建这种语言的语法系统,再根据语法系统翻译新的句子。
据悉,这项比赛是全球12类奥林匹克科学竞赛之一,也是唯一一项面向高中生的世界最高水平语言学学科赛事。本届比赛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30个国家的41支代表队共164人参加。中国队8名选手共分两队,深中学生章鸣、薛黛林在同一支队伍里。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中国国家队获得4银1铜和1个荣誉提名奖。
国际数学奥赛夺金
7月8~9日,第5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南非举行。中国国家队获得总分第一,深中高二年级学生周韫坤获得金牌。这也是该校学生获得的第4枚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周韫坤的名字,在深中早已如雷贯耳,同学们称他为“数学帝”。他在初二的时候就把高中的数学学完了。初三他就参加数学联赛,获得广东省一等奖,差点进入冬令营。高一时再次参赛,顺利进入国家集训队,从来自全国的60名集训队队员中脱颖而出,入选第5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代表队(共6人)。最终又在南非举行的决赛中为中国队夺金。
学霸组团全球拿奖
记者了解到,今年深中学子已经在多项国际赛事中获奖。
2014韩国NFL辩论与演讲全国联赛于8月15日在韩国高丽大学拉开序幕。深中共有3支队伍(6名学生)参赛,其中,黄曼钰、王宇轩并列获得最佳辩手的称号,并且与该校的许雅、裴玉共同摘得八强称号。
2014第三届“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赛于7月23~26日在重庆科技馆顺利举行,深中初一学生张涵哲、卜瀚飞、初二学生陈宇扬荣获国际组一等奖、国内组三等奖的好成绩,获奖展览作品留存重庆博物馆展示,指导老师为钟茜、蔡锦涛。
第27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于7月中旬在英国举办,中国队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获国际金牌。中国队由五名来自全国的优秀高中生组成,其中刘睿豪、梁燕两名同学来自深圳中学,指导老师为涂道广、周茜。
在今年5月于新加坡举办的第15届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深中学子彭昌南在姚学林老师的指导下,以全亚洲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荣获金牌,同时被授予解题特别奖。这是深中物理学科在亚洲赛、国际赛上获得的第7枚金牌。
今年5月,深中国际体系学生参加加拿大滑铁卢数学和化学竞赛。在数学竞赛中,18人进入欧几里得数学竞赛全球前25%的行列,2人进入伽罗瓦数学竞赛全球前25%的行列,34人进入希帕蒂娅数学竞赛全球前25%的行列。在化学竞赛中,有24人进入全球前5%的行列。
(深圳晚报8月28日报道)
2014年暑假深圳中学学子在国际竞赛获奖一览表
序号 |
竞赛 |
奖项 |
获奖学生 |
指导教师 |
1 |
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 |
两枚银牌 |
章鸣、薛黛林 |
周飞 |
2 |
第5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
金牌 |
周韫坤 |
姚亮 张承宇 鄢志俊 吴聪 |
3 |
第27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 |
金牌 |
刘睿豪、梁燕 |
涂道广 周茜 物理科组 |
|
第15届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
金牌 解题特别奖 |
彭昌南 |
姚学林 物理科组 竞赛教练组 |
4 |
2014韩国NFL辩论与演讲全国联赛 |
两名同学并列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两支队伍摘得八强称号 |
最佳辩手: 黄曼钰、王宇轩 八强称号: 黄曼钰、王宇轩、 许雅、裴玉 |
校外指导 教师 |
5 |
“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赛 |
一金一铜 |
张涵哲 卜瀚飞 陈宇扬 |
钟茜 蔡锦涛 |
6 |
加拿大滑铁卢数学竞赛 |
18人进入欧几里得数学竞赛全球前25%的行列; 2人进入伽罗瓦数学竞赛全球前25%的行列; 34人进入希帕蒂娅数学竞赛全球前25%的行列。 |
Euclid竞赛: 黎语童、许晨阳、 王义淳、何昊、 杨煜、付冠豪、 李宗林、李泽玮、 刘心宇、邓茗楷、 杨婉娴、蔡佩汶、 李子曜、邵奕景、 刘炜琛、谢智浩、 许一凡、夏兆 Galois 竞赛: 吕润和、王少楠 Hypatia竞赛: 安霖、赵泽宏、 陈宇新、李泽玮、 刘成峰、樊家玮、 沈航、王尚灵、 魏晗、章馨云、 林泽昊田、刘蕴琦、王超怡、陈冠豪、 樊真、胡昊志、 刘若芊、隋时、 孙雪曈、谭日升、 许雅、徐卓媛、 姚凯丹、陈奕翰、 郭煜圳、李浩伟、 田斯然、张骏仪、 钟诗悦、周隽卿、 刘宸希、温度、 傅雨翰 |
刘岩 李斌 鲁灏 黄克之 |
7 |
加拿大滑铁卢化学竞赛 |
24人进入全球前5%的行列 |
王悠、麦黄皓、 孙宇妍、汤震、 陈宇新、周紫萱、 南君钰、胡豫、 肖琳凡、刘宇飞、 黄庭萱、徐伊钒、 唐艺晟 AVOGADRO EXAM: 田斯然、杨粤鹏、 邵子悦、肖骏杰、 杨泓康、刑恒瑞、 赵泽宏、郭润林、 杨一夫、高海珊、 欧婷婷 |
戚贵金 龙艳 |
学习数学的感想
深圳中学 周韫坤
前几天,我得知了我幸运地入选了第5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这意味着我在数学方面迈出了良好的第一步,虽然我与一个优秀的数学工作者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激动之余,回想一下我学习数学的经历,我认为,要学好数学,主要靠五大因素:对数学的兴趣、足够的勤奋、家长的支持,老师的培养和学校的氛围。
首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指引,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我们对于数学有了兴趣,便会对我们不明白的各种数学问题产生天然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又会刺激我们仔细思考这些问题。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父亲给我出过一道题:已知有12个外观相同的球,其中有11个质量相同的好球及1个与好球质量不同的坏球,现有一个天平,如何只称三次找出坏球,并确定坏球是比好球重还是比好球轻?当时我想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做出来,但做出来的成就感是我一直难以忘却的。还有许多与之类似的有趣的题目,它们无一不激发出让我“钻”进这些问题、拼尽全力将它们征服的求知欲。由兴趣引发的长时间的思考不仅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毅力,还会强迫我们使用各种我们学过的或者见过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从而让我们对于这些方法更加融会贯通。即使最后可能没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思考的过程仍使我们受益匪浅。兴趣还能够引导我们去阅读数学方面的书籍,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由此可见,兴趣对于数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们平时也需要多做题,勤加练习。学习数学并非一蹴而就,我们需要为之持续地付出努力。做题是帮助我们熟悉解题思路,积累解题经验的最好办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唯有平时做过几十道甚至几百道其他用了类似思路的题目,才有在考试中做某道难题时的灵光一闪。正如同数学竞赛老师在每年暑假时做的那样,给每个同学做四五十套联赛模拟题,身经百战的同学方能在考场上临危不惧,心平气和地解决数学问题。有了平时的“厚积”,才能有考场上的“薄发”。同时,做题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习并吸收题目解答中我们之前不曾见过的解题技巧。因此,做题也是学好数学中不可缺乏的一环。
家长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总是能给我们提供各种资源。记得在我初二的时候,我父母就从朋友家的一个刚高三毕业的学长手中借来了高中全套的数学课本,有了这些书我才能够在初中阶段学习高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当父母支持我们对数学的学习时,他们也会积极地向老师了解我们的状况并帮助我们发现并改正自己身上的问题。在初中阶段,我曾经做题准确率很低,很多题目尽管会做,但还是会算错。他们得知后帮我上网找来很多套数学填空题,并在每套做完后帮助我总结失误算错的原因。很快,我做题的准确率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老师对我们的帮助更是极其重要的。经验丰富的他们会教会我们夯实基础。他们也能够针对我们的弱项提供适当的参考书做好规划,并且不时地督促我们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还能帮助我们根据我们学习的进度调整计划。他们是我们得到长足的进步的保障。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发现我做过的难题数量有限,并因此推荐给了我一本题集,而且也经常询问我学习的进度。在高一进了省队之后,一个数学竞赛老师也针对我对组合和数论的弱项,对我进行了组合和数论的专项练习。如果没有那些辛勤付出的老师,也就不会有我现在这样的成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深圳中学具有很好的学术研讨环境,鼓励我们尽量多地与其他人讨论问题。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学习进步的一大利器。遇到不会的数学问题时,同学之间的讨论能使我们发现其他人身上的长处从而取长补短,做到让大家共同进步。不同的人做过的题目不同往往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当我们与其他同学讨论时,我们能够见识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在我高一的时候,几位高三的学长对我的帮助很大。当时我数论很弱,其中一位学长就推荐给我了一本难度适合的参考书。我平时遇到不会的问题,他们也很乐意为我解答;即使他们也不会,他们也愿意跟我一起讨论或者查阅资料。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当我回想起我学习数学的过程,我心中就充满了对为我指引方向、对我悉心培养的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语言学奥赛获奖随感
章鸣 薛黛林
作为十二项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一项,国际语言学奥赛是面向高中生的语言学领域最高级别赛事。中国从2012年开始参与这项“破译语言密码”的世界级赛事,由于起步较晚等诸多因素,前两届比赛中中国队都未能获得奖牌;而今年7月21-25日,在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赛中,中国队终于实现了奖牌“零突破”,共计获得4枚银牌、1枚铜牌和2个荣誉提名奖。比赛结果一公布,国内各家媒体高度关注争相报道。作为个人赛银牌得主,能为中国队争光,能在国际学科竞赛舞台上叫响“深圳中学”的名字,我们内心有着无尽自豪。回首走过的一年时光,点点滴滴依然那么清晰:
今年3月,全国语言学奥赛组委会举行了一次选拔赛,虽然赛前指导老师周飞已引导队员接触了古希腊语、哈萨克斯坦语、墨西哥拉拉纳语、日本古盲语等且多次提请队员对选拔赛的难度要有充分认识,但直到拿到初赛试题的时候,才觉出老师所言不虚。上午9点到下午3点,6个小时,5道题目,满卷稀奇古怪而又深藏无穷秘密的文字,假设、推理、验证、转换……看似漫长的六小时居然不经意就用完了。谁也不知自己答得究竟怎样。所幸一个星期后,全国选拔赛结果公布:我和同校的林芙慧、薛黛林均获一等奖,我还同时获得了最佳解题奖(在科学馆六楼走廊
初战告捷,除了三位同学获得一等奖外,第一次组队参赛的深圳中学还有12名同学获得二等奖、12名同学获得三等奖,指导老师周飞也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
3月下旬到6月中旬,我和林芙慧、薛黛林与其他30名一等奖选手一同进入国家集训队接受了为期15周的培训。6月末,我们再次进行了笔试, 12位选手获得北京面试资格。最后,我和薛黛林通过了面试,与其他6位通过面试筛选出的选手组成了出征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国家队。
在个人赛中,我们需要利用语言学知识,寻找隐藏在各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这些题目的语言材料往往是使用者极少的濒危语言或早已消失的古代语言。选手不需要通晓外语,但需要灵活的思维与强大的分析演绎能力,在6小时的时间内,从数量庞大的语言材料中,整理、分析、概括出该语言的特征、规律并加以运用。如个人赛中,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题:语言材料是用西夏语写成的36个句子,材料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亲属关系。西夏语?不就是日本电影《敦煌》里提到的李元昊创造的那种美极了的文字吗?这是一门已消失了几百年的语言啊!从这36个陌生语言写成的句子中,以猜想—验证—修正的过程来进行破译进而还原这个家族的家谱;从满页如天书一样的陌生语言,到完成全部的翻译并总结语言特征,天哪!
团体赛是一道超级难题,时间限制为5小时。题目往往提供较多的材料甚或整篇文章,团队需要经过筛选、分析、探寻、整理,直至总结归纳出该语言规律。团体赛中,中国的8名选手被分成两队,我和薛黛林在同一队。我们遇到的是用亚美尼亚语写成的《人权宣言》,材料被分解为60个句子,并打乱了顺序。题目要求我们将这60个亚美尼亚语的片段用中文恢复为原来的顺序,并描述自己发现的语言现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欧盟?人权?宣言?天哪!
7月25号,语言学奥赛终于落下了帷幕。中国队斩获4枚银牌(另两位获奖者分别来自上海、杭州)和一枚铜牌(获奖者来自天津),这是中国参加国际语言学奥赛以来收获最大的一年。
感
前行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2014-5-20上午 深圳中学凤凰木会议室 彭昌南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媒体工作者们:
大家好!
我是深圳中学的彭昌南。我现在在高三(1)班。之前我一直在高二(16)班就读,之后由于竞赛的原因办理了跳级。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我这次的新加坡之行。
我们的飞机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这里震惊了——停机坪就像花园一样,飞机就像在花园的小径中滑行。机场的绿化、城市街道的绿化也是美不胜收。之前一直听说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是眼前的美景还是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前往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是一个结构错落有致,环境宜人的地方。
我很有兴趣介绍一下此行的游玩项目。这次到新加坡我们参观了它的动物园、植物园、飞禽园、科技馆、城市规划馆、环球影城、海岸线等一系列旅游景点,每次出行都玩得非常开心。我们几个同学都笑称,除了两个上午的考试之外,我们就是来旅游的。
两次考试的时间都是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一点半,每次有五个小时。今年的理论考试比较简单,我们考完一出来就深感担忧。因为中国队擅长有难度的考试,反而简单的试题会拉不开分数。但是最后所有的中国队员都正常地拿到了金牌。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这一次的国际交流。就像我在决赛中第一次感受到全国各地的人一样,这一次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来自以色列、罗马尼亚、印度、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我们一起合影,交换礼物,游玩的时候畅聊自己的国家。最后大家拥抱再见。这种感觉真是非常神奇。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一路的竞赛学习经历。我是在初一的时候进了深圳中学,遇见了姚学林老师。那个时候姚老师带我们展现了奇妙的物理世界。从小一直以来对科学的好奇心在这时得到了实现的途径。这份好奇和兴趣也是一直支持我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将来一直对物理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动力。
竞赛的启蒙阶段,姚老师和学长牺牲他们的中午休息时间给我们上课。那个时候我们第一次遇到了无法理解的知识和困难的问题。我们几个同学就会在课余时间讨论。每个同学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路,同时对别人的思路进行分析,经常会热热闹闹得讨论一个中午或者一个下午,但是往往都无法解决。还记得我们有一个问题讨论了几天,最后还是学长给出了答案,我们才恍然大悟。得益于之前的努力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以及在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中,我们打下了竞赛最开始的基础。到后来,我们几个同学可以在讨论后回答出学长的问题了,那一刻我们非常高兴,也同时感觉到不仅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还可以推广解决一类问题,甚至是学会一种方法。
到了初三和高一,大致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姚老师开始给我们发一套一套的练习题。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做不完的题目。这个时候我们同学之间会相互比拼,看谁做得快,看难题谁可以做出来。我们经常会相互讨论思路,分享方法。做到后面,大家几乎都把题目全做了一遍,但是准确度不高。于是我们又在速度与准确度之间寻找平衡。
在这段时间里,每年我们都会参加全国高中物理联赛。这场竞赛意味着对我们一年学习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我们新一年学习的指导: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是理论还是实验?我应该提升速度还是训练正确率?每一年的成绩可能有好有坏,但是大家都会努力继续下一年的学习。
到了高二,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训练,我怀揣着梦想冲击金牌。前面的考试都还顺利,一直到了集训队。因为集训队中的同学已经是高中竞赛的佼佼者,再考高中竞赛题已经没有区分度。于是我们在南开大学接受了大学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课程的学习。集训队时间短,课程量大,内容深。每天晚上都要晚自习到11点直到看门人必须要关门了才回到宿舍,回到宿舍后有时还会接着学习。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一些内容理解困难,题目不会做,甚至老师上课跟不上的时候。最后我们迎来了考试,然后我就入选了亚赛队。
从集训结束到去新加坡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不敢松懈,要争取完成金牌的任务。我们做了往届一年年的理论题,又接受了高强度的实验训练。最后到新加坡考试取得金牌。这算是画上了物理竞赛的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讲完经历,我还想谈一谈我的同学和老师。整个竞赛学习过程中,同学都占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学习中相互讨论分享经验,又相互竞争努力提高,学习累的时候一起的娱乐又是非常好的放松。我们在一起成长。
而姚老师就是我们学习成长的领路人。从最开始的启蒙,到后面的学习指导,以及在我们信心不足时给我们打气加油,看我们懒惰时严厉呵斥,还在生活中给我们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的关照。我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极大地归功于姚老师一路上对我们的辛勤耕耘。学校给了我一束花,现在我将它转赠给姚老师。最后,同学们马上就要迎来新一轮的竞赛了,在这冲刺的阶段大家加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