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4-07-09
市教育局、市教科院领导到我校调研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7月8日上午,市教育局范坤副局长、市教科院叶文梓院长一行到我校调研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王占宝校长、王坚校长助理、学术委员会郑向东主任、教学处郭胜宏主任、学生处王赫主任、信息技术处杜宗宝主任以及《课程建设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项目组的部分成员参加了调研会,会议由王坚校长助理主持。
王占宝校长回顾了我校课程改革的阶段,2004-2010年是深中课改的第一阶段。
2010年学校提出了新的育人模式——学术性高中,而这正好和目前国家高考改革分为学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不谋而合。
2011年深中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深中学生特质,分为三个维度十二个条目。
2012年筹建了深圳科学高中,在科学高中的创立中,对深中的课改模式进行了部分的移植。
2013年第一次在全国提出了“本校的课程”的理念,由“基础学术课程”和“深中文凭课程”构成。
2014年4月16日,深中向社会发布了《2014级课程建设及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了深中的课改有了重大突破,进入了3.0的时代。
王占宝校长还具体介绍了《方案》的核心价值、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评价方案等方面的内容,并希望《方案》能够得到有关专家、社会各界人士的指导,在科学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证。也希望学校在资源、条件、编制等方面得到支持。
随后,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与课程设置项目组负责人、学术委员会郑向东主任对《深圳中学2014级高中课程建设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进行了汇报。课程实施与学分评价管理项目负责人、教学处郭胜宏主任对课程设置实施与学分管理方案做了汇报。学生成长报告项目组负责人、学生处王赫主任对《成长记录报告设计方案》作了汇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应用平台、信息技术处杜宗宝主任对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应用平台进行了汇报。
听完各位负责人的介绍之后,范坤副局长发表了讲话。他说,深中为课程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效果也是显著的。深中的课改体现出了主动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特点。主动性体现在主动思考改革,积极探索学术性高中的育人模式;系统性体现在方案做到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从课程理念、设置、实施、管理、评价都有了具体的设计。协同性体现在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他还说,深中的使命不仅仅在于推出《方案》,还要研究如何将《方案》向社会推广,研究一些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他还要求教科院与深中一起对深中的课改进行深度调研,并形成报告,主动向省厅、教育部汇报。
范坤副局长还指出,教育局在开学前后会召开一个大型发布会,对中小学典型的课改经验进行介绍,要在全市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深中教育的地位作用要发挥好。
教科院叶文梓院长也对深中表达了敬意,深中的改革是对“高中教育是什么”的主动探索,是面对未来发展的主动适应。深中的改革探索是一件值得做、难做,同时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他对《方案》做了这样的评价:志向远大、理念先进、思考深入、突破创新。同时他也交流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的变革不仅仅是点、面的变革,而是需要整体系统的超越,需要从制度、文化、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方案》的落实对内需要凝聚共识,对外需要得到行政部门、同行、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深中对于要“做什么”思考得很深入,但是“怎么做”的问题还需要具体的思考和探索。他还提出了四个疑问:第一,《方案》可能对于那些能够自我认识、自主学习、自我超越的学生比较适应,而对于在传统模式下的学生怎么来过渡?第二,怎样把教师转化为改革的推动者,怎样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第三,资源支持的问题,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师编制;第四,过程策略选择的问题。
听完大家的意见之后,王占宝校长也做了回应。他说,通过与北京、上海的方案比较,我们从理念、思想和设计都是先进的。但是先进意味着没有典型可以学习,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希望能够得更多专家、教育人士的指导。我们也将会从具体实践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