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举办“校园流浪猫处置办法听证会”

深圳中学 2014-06-17

深圳中学举办“校园流浪猫处置办法听证会”


  6月13日下午5:00,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独特的听证会,主题围绕着今年年初以来出现在校园里一群“不速之客”——流浪猫。本次听证会由学生处、深圳中学议事会联合主办,面向深中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开放,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深圳电视台等社会媒体也到现场参与了此次活动,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
  由于深圳中学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年初一群流浪猫在这里安下了家。友好而富有同情心的深中学子亲切地称它们为“校猫”、“学术猫”,不仅时常给流浪猫喂食,更为它们搭建了躲避风雨的住所。也正因此,这些流浪猫开始大量繁衍,并时常游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包括教室、食堂、图书馆,甚至化学、物理实验室,扰乱了课堂秩序。三月,发生了流浪猫抓伤学生的事件,流浪猫的存在带来的安全隐患成为校园内讨论的热点。由于流浪猫不属于任何个人或集体,任何一方都不应单独出台一份针对流浪猫的决策。于是一场校园流浪猫处置办法听证会应运而生。
   听证会设置拥有投票权的代表共40名,因有两名临时无法到场,故现场实际总票数为38票。拥有代表权的代表组成为:10名学生议事委员,5名各体系学生代表,1名高三代表,12名家长及社会人士,12名教职工代表。
  听证会邀请了来自深圳市疾控中心的林医生与深圳猫网的爱猫人士夏女士。林医生是深圳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的医生,他主要对流浪猫可能携带的病菌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了阐述;而夏女士作为一名爱猫人士,介绍了猫的习性以及一些学校处置流浪猫的经验。作为家长代表的赵先生由于儿子曾被猫抓伤,表明了希望驱逐流浪猫的立场。黄婷琳则是一名实践课题组的组长,利用课题组调查的数据表明了大多数学生希望流浪猫能够留下的立场。
   在自由讨论环节,共有七名学生、一名家长、一名教师进行了发言,大家各抒己见,从亲身经历、数据、感受等方面出发,进行了精彩的思想交锋。有人提出了“人猫和谐”的观念,有人提出了成立爱猫团体的想法,有人表明了猫如果要留下就一定要对它们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观点,也有人指出猫会扰乱课堂秩序,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完全消除等观点。
   最终38名代表对七个方案进行了投票,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得到的结果如下:
       1.校园流浪猫留下
       2.给流浪猫注射疫苗
       3.给猫做绝育手术
       4.由学校提供住所
       5.不在重点区域装防盗网
       6.不由物业对闯入教学区域的流浪猫进行驱赶
       7.由一定学生组织(如学生会)负责猫的日常起居,饮食,以及普及有关知识。
   在记者提问环节,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提出:“这次的投票代表中为什么没有校方管理层作为代表来参与?从校方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一个投票,校方会不会认可、执行?如果是大家的意见都比较一致,校方决定实行,但是如果还有家长认为事情更加严重,不同意的话,学校将会作怎样的一个应对?”
   邢向钊校长就此表达了三个观点:
     1.投票前提是我们首先要遵守法律。如果有相关法律条款规定学校在此事件的必须行为,我们就会按照法律去做,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设计了今天的听证会。
     2.学校设计这个程序的时候,希望所有的决策都来自于非管理层,无论我们的学生、来宾、家长、专家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学校都会想办法执行下去。如果有管理层参与投票,事实上是带有倾向性的。
     3.听证会表决的结果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今天的听证会的结果在今后的某一个时间被证明是不合理的,或者一段时间后学生、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会用其他的民主程序决定采取哪种办法。这是与时俱进的。
   最后,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徐晓迪博士对本次听证会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在发言中对本次听证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徐博士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参与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围观的社会,深中学子代表了深圳的精英,代表了未来的这种潮流,是这种潮流的先行者。今天这个活动带给他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觉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光是个口号,还需要行动,而参与就是贯彻行动的过程。他认为在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里,公民的意识极大地被唤醒了,那么就必须有相应的合法程序,让这种参与感得到体现。在未来的中国这种程序会代表一种方向,一种潮流。在深圳这样一个法制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里,今天这种听证会的形式化的表现其实是很好地诠释了我们民主、法治、公平的深刻内涵,也会对我们今后参与社会管理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吴健晖老师的摄影作品

深圳中学流浪猫处置办法听证会学生辩论

深圳中学流浪猫处置办法听证会举手表决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