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深圳中学 2012-12-25

「创新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2年12月23日上午,学术委员会在凤凰木会议室举办了「中学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学术研讨活动。参加会议的,除全体学术委员会工作人员外,王占宝校长、郑向东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段会冬博士等亦到现场,此外尚有其他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总计约近30人。会议持续两小时,现场气氛热烈。

  会议一开始,本次邀请的主讲人——戴耘教授进行了60分钟的讲座。戴教授系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现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副教授,此外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戴教授在讲座中主要谈到创造力的迷思、创造力的三种模式、创新教育的模式、国外创新教育实践的案例、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等。具体而言,他认为现在的创造力研究过于强调杰出创造力,忽略了它的来源即微创造力,批判了把创造力看作一种独特思维方式的观点;他认为从个体形成的角度来看,创造力是一种思维习惯的问题,从社会形成的角度来说,任何创造力都是从边缘开始逐步走向中心。他还指出在某一个小方面有所突破是未来杰出创新人才的趋势。在创新教育模式中,他提出教育的理念、体制、课程和教师要合拍。另外,他还介绍了国外高中创新教育实践的案例,并总结了几个特点,如,国外高中有很多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等方面接触的课题都是最前沿的,在教学中会培养学生接触原始资料。

  讲座结束后,戴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美国著名高中的办学经验,如有特色的选修课、学术性俱乐部等,还以北卡中学一节欧洲历史与文化课为例,说明他们是如何使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该课竟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原著为材料,从而展开教学。
  王校长认为,当考虑创新教育时,一旦涉及到体制问题,就会发现有很多无解。因此,我们应该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虑所能做的,即“在道上考虑太多,还不如在术上考虑”。
  当言及学生社团问题时,他敏锐地指出,我国的中学生社团多为娱乐性的,而学术性社团太少。此外,他认为像北卡中学学习历史的这个案例很有启发性,相比之下,我国现在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极其肤浅,缺乏了像北卡这种学术性的研究方法。
  王赫老师认为要引入新媒体,刺激传统课堂尤其是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戴教授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认为如果有一个好的技术平台,可以解决我国现在的大班问题,并把老师解放出来。教师们就这一技术平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接着,戴教授介绍了未来美国教育的趋势,他认为未来的美国学校趋于小型化、学校的建筑由传统的班级课室变为工作室。黄睿老师问及美国是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原始文献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各位老师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热烈讨论。王校长指出,能引导学生读书写作,就是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可以实现的一种个性化教育方式,希望将来能将学术素养评价纳入评估系统中,用制度将读书落实下去。王鹏老师问及美国的教育现代化如此成功,是否也存在某种缺陷?美国教育的盲点在哪里?美国教育界有没对中国教育做出相关研究?戴教授就自己的了解做了解答。

  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多名与会人员均感收获颇丰。正如王校长总结的,此次研讨会,老师们没有对教授和专家盲目膜拜,而是质疑、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整个研讨会气氛热烈,并碰撞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新观点。


王占宝校长和戴耘教授在讨论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