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马小平老师追思会

深圳中学 2012-09-11

大觉•躬行
——记马小平老师追思会、“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主题座谈会

  2012年9月8日,在第28届教师节的前一个周末,深圳中学学生处副主任王赫和郭慧清、李立、沈婷等四位老师代表深圳中学,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主题座谈会暨贺马小平选编《叩响命运的门》新书出版发表会。
  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陈浩武教授,傅国涌先生,马小平老师以前的同事、学生,以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
  郭慧清老师说马老师用有生命温度的文字、语言带领学生去追寻精神家园的意义。李立老师评价马老师是一个境界和格局很高的人,是一个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的人,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王赫老师更是深情地追忆了带给她温暖、赋予她力量的马老师形象,向与会者展示深圳中学一以贯之的人文教育传统。
  马小平老师曾经工作过的松山湖中学和东莞中学的同事从生活和工作的点滴中追忆马老师,直言马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翔同学说马老师是具有少年气质和精神感召力的老师,是一个朴素并且认真生活的人。而现在已经工作,担任人力资源总监的刘白洋更是感叹在马老师身上他学会了知行合一,学会了用激情去做一个事业,用爱和责任来理解与欣赏别人。是马老师让他们学会了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在阅读中获得心灵幸福的人。马老师的女儿马前说父亲的一句“与其打破黑暗,不如点亮灯”的话一直支持着她走下去,并希望自己能将父亲的影响活在生命的每一天,完成渡己与渡人。
  除了追忆这位值得我们崇敬和铭记的教师之外,马老师的教育人生和教育理想还给很多的学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很多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带来了启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分别联系自己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现状,向我们展现了现行教育的弊端和教育改革的阵痛,让我们听到了来自教育一线的声音,更是向我们提出了教育该改走向哪里,人文教育如何在应试环境下生存等问题。与会的专家杨东平针对教育的困境,提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在自己的课堂上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进而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环境。
  在会议的最后,钱理群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高度赞扬了马老师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老师。马老师把他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连接为一个共同体。另外,钱教授还解读了马老师在教育中面临的五大困境,提出在现行教育体制面前,追求教育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必然是孤独和边缘化的,只有相濡以沫,进行互助和自救。他认为教育必须回归日常,回归实践,教师要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存在开始,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建立自己的教育意义,眼光向下,立足自身。
  马老师无疑是一个美好的人,一个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马老师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不是遥不可及的幸福,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事关人格养成,责任、智慧和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印刻。他带着他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为我们点亮了理想教育的灯火,而我们要怎么薪火相传呢?
  我们说“觉知此事要躬行”,大觉之后能大悟,大悟之后需躬行。马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还是一个积极行动者。他不仅仅是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现实,他是一个把握当下的实践者,是一个理性、低调、坚韧的行动主义者。他做好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事情,而我们寻着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和自己一样的独立的人,去面对永远独立的学生,不再去虚构美好的教育未来,而是打造真实的教育现在,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教育自由之路。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