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使人幸福

深圳中学 2012-03-05

美德使人幸福
——在深圳中学“感谢有你”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校长  王占宝  2012/3/5

尊敬的各位来宾
亲爱的老师、校友、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深圳中学实施一门新开发的课程——举行“感谢有你”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这门课程里,我们领略到了:深圳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组的超越之美,校友刘若鹏先生的梦想之美,何卓东同学的研究之美,蒋绍廷同学的志趣之美,北大李靖教授的举贤之美,MIT校友团队的力行之美,JT社团的责任之美,NurI的融合之美,龙艳老师的奉献之美,房尚昆老师的热爱之美,高青老师的开拓之美,马小平老师的达观之美,林焕歆老师的坚守之美……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而且这些感动我们的人,来自于我们的身边,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因此显得特别的可亲可爱。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德不孤,必有邻。”深中是一片爱的绿洲,组委会收到的年度人物提名有50多个。
  一所学校的教育品质,应该有高度,更应该有温度。

  那么,对一所学校来说, 美德,意味着什么呢?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1935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悼念伟大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但是,现实生活中,美德,常常被敬而远之。有人认为仅仅是崇高与奉献,有人认为高处不胜寒,甚至有人认为撒播美德的人是苦行僧、清教徒、殉道者。                   
  实际上美德更能带来意义、快乐与成功。
  1998年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学术流派“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它认为,美德,是意义与快乐的结合,能让人们感受到温暖、乐观、积极的力量,而“幸福”,就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满足感。这种快乐与幸福的体验不仅仅是被爱者,爱人者同样——甚至首先是快乐与幸福的收获者。故西语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国的先圣也说“仁者寿”。
  通过“吸引力法则”我们可以知道,美德更是美德之母,快乐更是快乐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我们欣赏这些年度人物时,明显感受到他们在专业与贡献上体现出来的美德。对有专业素养的人来说,固然可以像常人一样奉献爱心,但更重要的是发挥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来创造专业的价值。专业之善和专业之美是人生真善美的一种追求与境界。比如医生,态度热情当然好,当然可以嘘寒问暖、端茶倒水,甚至载歌载舞,但是如果不能准确诊断、有效医治,那还是乏善可陈。教育真正的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实现自己,使每一个学生在道德、学术、生活等方面充分实现自我。学生之善,首要的是尊重自己,尊重可以达到的高度,然后奋力攀登上去。此乃教育之大善、大美、大幸福也。
 
  法国艺术家马赛尔·杜尚,是20世纪实验艺术先驱,被称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曾有人问杜尚:“你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么?”他说:“是我度过的美好时光。”
  “美好的时光”,需要以美好的方式来追求,来创造。
  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德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当下人们苦苦追寻幸福,但这种追求常常是外在的和技术的,而少有人真正关注稀缺的美德;如果我们理解美德会带来意义、快乐与成功,那么,也许美德会成为未来的核心发展力。
 
  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提醒世人“资本主义有动力,但它不知道往哪里去”。
  深圳这座改革的先锋城市,曾经创造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现在,“先行先试”应该进入到精神与心灵建设领域,对于这座城市与社会都是善莫大焉;而且现在世界新兴经济体,大都是从过去的经济短缺到现在的物欲横流,所以这种建设的“先行先试”还具有普世价值。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经问他的弟子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彻底除掉田野里的杂草,弟子们有的说可以用锄头挖,用火烧,有的人说可以斩草除根连根拔。休谟微笑着不置可否,叫弟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清除一片杂草,并在一年以后看成效。一年以后,被顽固的杂草搞得焦头烂额的弟子们发现,无论用他们说过的哪种办法,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田野里的杂草照样顽强地长出来。这时先哲已经去世了,但他留给弟子们一段话:“你们的办法是不能把杂草彻底清除干净的,因为杂草的生命力很强,要想除掉田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田野里种上庄稼。从中你们是否想过,你们的心灵也是这样的一片田野,田野之所以会杂草丛生,有时并非是杂草本身多么无孔不入,而是这片田野好久不长庄稼了”。
 
  大自然的春天,人生的春天,是我们种下美德最好的季节。
  星云大师说过: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
  先哲也说过:“道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因此,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你都可以上这门课,你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
 
 
  2011,深中感谢有你!
  未来,深圳、中国、世界,因为我们,将会更加美好!
 
  谢谢诸君!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