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1-12-20
深圳中学“研究”的土壤孕育拔尖人才
——我校何卓东同学荣获第四届丘成桐中学理论数学奖银奖
(何卓东同学与丘成桐教授合影)
(左起张承宇老师、何卓东同学、丘成桐教授、杨平老师)
第四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于12月19日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落下帷幕,来自南部赛区的深圳中学高三一班何卓东同学勇夺银奖,获得十万元奖金,创下深圳中学和南部赛区(12省)的历史最好成绩(金奖被来自美国 Sidwell Friends Upper School的谢望摘取,何卓东相当于中国国内第一)。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前所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教授亲自为何卓东颁奖。何卓东的获奖论文题目是≪存在一个非VAN DOUWEN极大几乎不相交的集≫,他运用逻辑学、集合论、拓扑学的知识证明了一个新的集合的存在,论文评审委员会认为该论文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
本届比赛的评选工作自2011年9月底启动,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国内外近两百所中学的六百多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三轮激烈角逐,共有17份论文进入19日在三亚举行的总决赛答辩。何卓东同学在上午参加答辩,他在几十位国际国内著名的数学家面前,以流利的英语演讲了他定理的证明过程,讲解了他现阶段的成果和思考,从容自然的地回答了多位大师的提问,丘成桐先生对他的论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共提了三个问题,包括问何卓东同学在大学是不是打算继续学数理逻辑。
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由国际著名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与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也获得了美国John Templeton基金会为期三年的赞助。该奖项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舍弃试卷和标准答案,学生的作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此举旨在为激发和提升全球华人中学生对于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发现和培养有前途的年轻数学天才。
本届数学奖评委由三十余名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组成,包括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主任Jill Mesirov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校长Tony F. Chan,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教授、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Eduard Looijenga教授、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Per Mykland、哈佛大学统计系刘军教授、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舒其望教授等。
我校能够在如此高水平的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与我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在考察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深中自身历史、文化和深中学生的特质,深中提出了“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使命,为回答钱学森之问,破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难题给出深中之解!
为了把办学目标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培养学生丰富的生命力,深中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与实践,主要涉及各类学术社团建设、学术讲座、活动课程、研究型课堂等。
自由、纷呈的学生社团
何卓东同学是深圳中学学生社团万物科考社社长,万物科考社曾邀请孔良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加州理工、法国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做了以“从1+1=2到量子场论”的讲座,邀请Efim Zelmanove(菲尔茨奖获得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做了“Math & Society”的讲座。孔良教授曾这样评价深中的学生:“深中的学生,非常特别,很不可思议,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知识面宽,跟中国其他中学的学生不一样。”而Efim Zelmanove对深中学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一个中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访问,非常值得纪念的经历。深中的学生非常活跃,英语很好,希望我有机会再次回到这里。”万物科考社除了开展学术讲座之外,还安排团员去中科大参观两大国家实验室(微尺度实验室和同步辐射实验室)并在教授指导下做实验,建立网站www.shenzhongssc.com,邀请在校学生、深中校友、教授、老师及家长加入,分享学术类文章,安排练习AMC等竞赛。
深中的社团活动在社团联盟理事会的管理下不断向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着。深中现有社团65个,其中许多优秀社团的影响力已不仅限于校内,而且在全市范围内的多所学校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现有社团分为专业类(15个)、公益类(7个)、科技类(3个)、体育类(12个)、艺术类(15个)、实践类(4个)、传媒类(9个)。深中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很多同学在兴趣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社团,并在社团活动中把兴趣发展为一项特长。
例如,传媒类的社团就有9个,《深中日报》、《苇思》、《涅磐周刊》、《Nova Monthly》等刊物都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刊物从主编到记者,从印刷到发放,都由高一高二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在办刊物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意见的分享与表达,锻炼了自己的洞察、沟通、合作、写作能力。
体育类的社团有12个,其中的跆拳道社、剑道社、足球社、排球社、羽毛球社等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在刚刚结束了体育嘉年华活动中,跆拳道社的同学就为师生献上了一场盛宴,在他们的表演中可以看到礼仪之教、可以感受到力量之坚,真可谓有声有色。而学生的太极拳表演队则为师生诠释了中华武术的刚柔并济。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学生的太极表演则体现出山水相依之感。
通过社团这个平台,学生有了更多展示的舞台,学校始终坚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示的机会,给你舞台,让你精彩!有深中的校友就曾饱含深情的说:“我上了一所很像大学的中学”,足见深中社团之活跃堪比大学。
在目前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未来与方向进行了规划。第一,将研究性学习与学术性社团的整合。其目的在于提升研究性学习水平,发展师生的学术素养,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术性高中教育景色的一个亮点;提振学术性社团,把浅塘挖成深井,培育一批有深度、有影响、有历史、有文化的学术团体,使学术文化不再需要学校的刻意推动就可以在学生中间代代相传;充实学术性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设创新型学习环境,使每一个怀着学术梦想来到深中的孩子获得实现梦想的平台。
第二,建立现有学生社团向学术性社团的申报与遴选机制,促进学生社团的优质发展。建立了深圳中学六大创新体验中心,为学生的搭建活动平台。同时积极发挥学科教学资源对学术性社团的引领作用。
高水准、多元化的学术讲座
深中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企业成功人士等为学生做学术讲座。这些学术讲座不仅主题广泛,而且内容极具时代性及前瞻性,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如今,深中的学术讲座有“走近大师”讲坛、“乐山乐水”讲坛、“人文”讲坛等系列品牌。这些讲坛邀请各个领域的卓越者,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走近大师”讲坛,曾邀请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俄罗斯Steklov 数学所所长谢尔盖•凯斯亚科夫、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永宏、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到我校为学生讲学。“乐山乐水”讲坛,邀请到了深交所副总经理陈鸿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万科、招商银行等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讲授商业知识。“人文”讲坛邀请了深圳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姜安、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教授为学生播撒人文精神。这些丰富多元的学术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
丰富、生动的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引导学生向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这样,学生跳出了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既拓宽了学习的领域,又培养能力,陶冶情趣。
深中利用丰富的资源开设了各类活动课程,有典礼类(如新生入学典礼、开学典礼、散学礼、高三成人仪式)、大型体育、艺术类活动(如体育文化节、游园会、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民主实践类(如青城协会专项经费审议会、“面对面”交流会、“我与校长喝咖啡” 、手机使用管理办法、周末留宿协议、学生宿舍的组合与分配)、体系特色活动(如国际课程体系的国际科技文化节、荣誉课程体系的校级数理化邀请赛和人文讲坛、标准课程体系的“强国梦”——省份研究、标准课程体系的学术素养达标测试、实验课程体系的书评大赛和戏剧节),还有生命导航——心智训练课程。
今年的清华北大推荐答辩会就变成了全校师生的精彩一课,指导着大家在深中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而在体育文化节中,学生们在体育文化展示、体育嘉年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才华,在活动中感受团队力量,体会创意的无限魅力,师生们在活动中享受运动,享受生命。
为了推进校园民主实践进程,学生与校长、教学处、学生处、总务处等部门定期举行“面对面“交流会。交流会改变了以往那种你问我答的形式,而是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表达,涉及的主题有饭菜价格、宿舍、足球比赛、单元体系设置、社团建设等,校园媒体会对整个过程进行报道。学校也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回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意见的表达与分享,提高了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目前,学校在“校长面对面”、校长邮箱的基础上,增加了校长每个月与学生交流的固定时间,每个月第一周的周四中午,校长以和学生共喝咖啡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平等、体验的研究型课堂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提倡研究型的课堂,即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这种研究型的课堂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课堂。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热情、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保证,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人。
为此,深中组建专业化的研究性学习科组,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学术性社团结合起来。例如,地理科组为了促进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开展了以校为本的研究,编制了导学手册、素养读本、校本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研究性地学,成立了魔力化学社团、并开发了研究性学习网站平台。通过研究性的课堂,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静听的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亲自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平等的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批判精神。
深圳中学王占宝校长在在深圳中学组织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和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公开答辩会上的演讲中说:“深圳中学所期待的学术性高中是这样的:学校是一个学府,老师是一群学者,学生是通过深度学习形成专业优势的后生,学习是探究学问的过程,每门学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芳香,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与意义。‘研究’是学术性高中的核心要素。深圳中学致力于在‘研究’中培养人,耕耘一片‘研究’的土壤,创造一种‘研究’的气候。深圳中学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经历与努力、活力与实力相统一的,既精彩又充实的高中生活,华而又实的人生经历。”
何卓东同学就是在深中这片“研究”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具有创新素质、拔尖人才潜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深中还有很多。2011年12月,国际课程体系高三(19)班的杨粤祺同学在美国大学提前批录取中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录取(宾大在美国大学排名并列第五,沃顿商学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商学院)。高三年级艺术生马可、邱楠、蒋子祺、王梓涵同学获美国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录取,并分别获得四万美元奖学金,该校的家具设计与珠宝设计为美国排名第一。
这些在国际竞赛、选拔中崭露头角的优秀学子的大量涌现,展示出国际比较中的深圳高中质量,表明深中正成为孕育拔尖人才的沃土。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