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凭什么把名校招生推荐权交给社会

深圳中学 2011-11-24

 

  她可以是民主而活泼的;她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属性的现代公民;她把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寓于丰富的现代科学与传统人文知识的陶养之中;她需要创新与引领,但还要承认并尊重与基础的合作,并共同进步。

 

   ■ 《深圳教育》评论员 黄 浩

 

  2011年11月14日下午4时,数千名深圳中学学子在学校体育馆同上一堂特殊的“公开课”——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和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的现场推荐答辩会。5个推荐评价组——校外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代表、学生家长及校友、学生和教师代表,以及1个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代表组成的推荐工作监督小组,总共近百名成员,参与并见证了整个推选活动。此外,10位竞逐推荐资格的学生,还分别获得亲友团的推荐助阵。最终,3名北大、2名清华的被推荐学生现场产生。

  是的,像去年一样,校长将本来属于自己、或者说是校内的名校招生推荐权,交给了社会。并且在这一次,由校内与社会一同参与的推选,阵容更加庞大全面,程序更加公开透明,过程更加科学严谨。

  作为受邀参与这次公开推选优秀毕业生的社会代表,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细节:

  推选之前,各评价小组分别召开闭门会议,按计划要求,5个评价组各自拟出6个问题,用于现场向答辩学生“发难”。实际情况是,除了校长向每一位学生各提出一个问题之外,几乎所有的评价组后来提问的数量均超出了预定。以本人所在的社会代表组为例,10位代表均现场进行了“提问发挥”,全场提问总数达40余条。这些提问,全面涵盖了时政热点、社会价值、城市发展、科学人文以及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推选之中,学生的答问常令人动容。如当被问到其作为推荐标准实际上已经高出北大和清华招生要求,何不凭自己的实力和时下的流行选择申请国外名校的时候,被问学生王泽泰回答,他今后将立足于中国,在作为形成人生价值观的18岁之前,必须完成更全面的中国文化的教育;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不久前宣称20年后中国将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谈话时,被问学生范广川的回答是,我们的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事务和意见表达当中,我们的信仰就是公民信仰。
  推选之后,在正式公布推选结果的时候,该校校长还将被推荐学生的初中、小学阶段就读的学校一一宣读出来,向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付出努力的学校,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深中的名校推荐结果目前已尘埃落定,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多家媒体各有详细记述。但我想仅仅从以上列举的几个细节,已不难看到深中的这次公开推选,已经超出一校一城一地的社会性意义,至少,我可以将它看作是深圳教育在推动教育时代性变革的一次成功的行动。
  首先,我们看到了教育民主在学校践行的现实样本。多年以来,“教学民主、学术自由”在高等教育改革之中呼声不绝,但呼声也一直只是呼声。这一连高等院校似乎都步履维艰的教育理想,在一所尚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地方中学却得以自然呈现。正如王占宝校长所称,这是一场“公开课”。“课堂”上,无论是资深专家、社会代表、教育业内人士、家长校友还是学生本身,大家身份平等,权力同等。这里没有一言堂,可是我们却发现,大家在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上却是一致的。在为国举才的使命之下,围绕着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不同身份背景的参评者们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即具有“知识丰富”、“理性批判”、“敢于负责”、“善于合作”、“胸怀天下”、“专注笃行”和“积极创造”等新时期人才的特质要求。“民主”的实践,原本无碍于趋同的结果。
  耐人寻味的是,在对待选择出国还是选择国内高校的问题上,深中的学生却给出了一以贯之的答案和行动。记得在今年的高考之后,北方某直辖市的四位“状员”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境外高校,本处于地利之便的深圳“状员”,却全部选择了北上。其实在这次答辩会上还有一个相关的细节——一位参加竞选的普通母亲在推荐自己的孩子时,大声说道:“请清华录取我的儿子,因为我相信他能把未来的清华建设得更好!”她的话几乎感动了所有的评委。本来,选择更优质的教育也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我们更有理由为这些小小年纪即具有一份浓浓家国情怀和责任主见的中学生们,多出一份荣耀与欣喜。
  当然,令我们满怀期望的还是最后获得第一名的深中推荐生范广川,他的关于“中国人无信仰”的反诘式的回答,从某种程度上给一些动辄西方、常以“精英”自居的成人知识人士反上了一课。当某些单一信仰和所谓的价值观,早已沦为政治渗透的手段,难道“公民信仰”不是这个由200多个国家共同拥有的地球真正需要的普世信仰吗?
  我想,深中校长敢于把名校招生的推荐权交给社会,与其说是让本校全体的师生上一堂“公开课”,让深中学生的才能与特质接受一次社会性的检阅,不如说他们更多地是在向社会传递出关于教育的一些积极信息:她可以是民主而活泼的;她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属性的现代公民;她把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寓于丰富的现代科学与传统人文知识的陶养之中;她需要创新与引领,但还要承认并尊重与基础的合作,并共同进步。记得在我们在曾经采访深中的时候,王占宝校长表示,他们的希望就是最大限度地让一所学校影响到一个社会。我们相信,当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而不是自我脱离甚至渐行渐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就水到渠成了么?

 

(深圳中学公开推荐答辩会现场)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