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学子入选两大国际创新竞赛 学术性高中建设初见成效

深圳中学 2011-04-26

 

  日前,深圳中学接到正式通知。深圳中学学生赵思齐、曹雨、朱林玥以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入选由五名同学组成的国家队,将参加2011年7月22-31日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24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IYPT2011)。此前,深圳中学发明队“出租车调度项目”也已经最终获准参加今年6月15日-23日在美国麻省理工举行的“发明创造展”,将与各顶尖美国高中发明队同台竞技,这是中国学生首次参加这项展示。
  在去年举行的本学年开学仪式上,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代表学校宣示了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地学”的基本策略,增强学生的学术素养,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圳中学希望藉此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甚至“大师”级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破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给出深中之解。深圳中学的学生入选第24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国家队,深圳中学学生发明队获得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举行的“发明创造展”资格,这两件喜事表明深圳中学的学术性高中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与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属于同一级别比赛,并列为当前国际上最受重视的中学生顶级国际物理竞赛。和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不同,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是一项开放性、创新性的比赛。竞赛采取团队辩论方式进行,没有固定答案,又被称为物理对抗(physics fight, PF)。参赛学生现场使用英语,赛事不仅需要选手具有较高的物理学理论水平,较强的物理实验技能,同时也对选手的团队合作精神、英语水平与现场反应提出了考验。这项赛事旨在锻炼中学生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第23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于2010年7月9-1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举行,我校首次参加该项赛事,谢元正同学就入选了国家队,代表国家参赛,并获得铜牌。为准备参加第24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深圳中学物理科组吴书良、张梅、周茜三位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在他们精心指导下,终于在上届基础上取得了更优异的成绩。入选国家队的三位同学中,赵思齐、曹雨这两位高三同学已经分别被美国威斯敏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录取。朱林玥目前正在深中国际课程体系高二就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emelson MIT-InvenTeam是一项激励年轻的一代从事发明创新的项目。在发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一改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传授知识,学习学习知识,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需要”,并且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创新性地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发明队”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学校创设一种“发明的文化”,并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该项目也是世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教育活动。
  在MIT校友和微软公司的协助下,在2010年6月此项目首次在中国启动,深圳中学和北京四中成功入选。深圳中学科学骨干教师受麻省理工邀请前往美国学习。2010年8月20日,MIT深中发明队宣布正式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宣布资助深圳中学参加本次发明队大赛。2011年年3月26日,在腾讯基金的赞助下,我校MIT腾讯深中发明队一行10人赴北京参加麻省理工组织的发明团队中期汇报,向在场的几十名麻省理工校友进行发明项目介绍和成品展示,并回答专家的提问。麻省理工的项目专家Mr. Joshua Schuler对我校的两个项目非常感兴趣,高度赞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经M项目专家组评定,我校发明队“出租车调度项目”最终获准参加今年6月15日-23日在美国麻省理工举行的“发明创造展”,目前,深中发明队的队友们正在全力以赴对项目进行完善。
  MIT腾讯深中发明队由一共22名学生组成。这个发明队的指导老师来自方方面面,阵容豪华,其中有深中教师高青(领队老师)、段永红、周茜、钮志红,有MIT校友导师Rossana 林、David 林、徐晨、赵震伟,有腾讯公司导师、商冉、薛锋、薛军、张力,有家长导师何海平,有美国高中教师、Mr. Mark Westlake、Mr. Don Domes,有Lemelson-MIT InvenTeam 项目专家Ms. Leigh Estabrooks、Mr. Joshua Schuler。深中希望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国际化的视野内,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子。

 

附录一: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简介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 Tournament,简称IYPT,于1988年在前苏联开始启动,每年举办一次,又称物理世界杯。参赛范围:高中学生。中国在该比赛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由天津物理协会承办国内选拔,由南开大学组织培训与外出参与比赛。国际上,Iypt与Ipho(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属于同一级别比赛,并列为当前国际上最受重视的中学生顶级国际物理竞赛,全世界30个国家的300余名物理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参加过此赛事。
  2007年,在南开大学泰达应用物理学院院长拉普教授的推荐下,中国物理学会委派观察员到韩国首尔对第20届IYPT进行考察,并提出第22届赛事的承办申请,成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承办权。
  2008年,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物理学会在天津地区组建中国队,参加在克罗地亚举办的第21届IYPT ,在参赛的21支队伍中取得了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三等奖。
  2009年7月,第22届IYPT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该项赛事。
  此比赛凡高中生均可报名,经审核合格的学生每人至少准备3道题目,并将所完成题目的论文以英文的书面形式提交,IYPT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不同,是一项开放性的比赛,没有固定答案,采取现场用英语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辩论,十分具有挑战性。赛事不仅需要选手具有较高的物理学理论水平,较强的物理实验技能,同时也对选手的团队合作精神、英语水平与现场反应提出了考验。
  准备比赛过程中,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可以就科研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且真正投身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锻炼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项活动的推广更加有助于创新型人材的培养,对于我国物理乃至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给我校的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附录二: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规则


  I.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IYPT)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是一种在中学生团体中举行的学术赛事。这项赛事旨在锻炼中学生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竞赛采取团队辩论方式进行,又被称为物理对抗(physics fight, PF)。
  II. IYPT的试题设置
  国际组织委员会(IOC)针对IYPT制定了17个题目,并且在十月份之前把题目发送给各参赛国。这些题目可以被用于地区性的和全国性的比赛。
  III.IYPT的参与成员
  1、国家代表队
  所有被邀请参赛的国家,包括主办国,只能派出一个代表队参赛。只有已经参与过往届赛事或者派考察员观摩过最近三届赛事中任意一届的国家才有资格参加这项比赛。
  2、队伍成员
  每一个IYPT参赛队由五名中学生组成,中学毕业生在毕业学年的也可以参加,不允许大学生参加。地方组织委员会规定,小组成员也可以是3或4名学生,参赛队一旦成立,在比赛过程中不允许更换成员。比赛期间,团队由一名官方队员作为队长,统帅全组。
  3、每个参赛队由两名领队全程随同。
  IV. 评审团
  在IYPT执行委员会的合作下,地方组织委员会提名并组织成立大赛评审团。评审团至少包含五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成员。每个参赛队至少有一位领队是评审团的成员。但领队本人所在团队参加对抗赛的,领队不得出任评审团成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不得对同一个参赛队进行两次以上的评分。
  V. IYPT赛程
  IYPT的比赛日程由地方组织委员会确定,一般在5月到7月期间。在比赛前通过抽签分组,每一队要参加五轮选择性物理对抗赛(Selective PFs),一般的分组规则是:主办单位要在各队通过抽签分配序号之前预先公布初赛分组名单,并应避免交过手的两队重复再战。按照五轮对抗赛后成绩积分的高低,选出最好的三队,进入决赛。
  ◆ 主办国家要为参赛者提供文化节目。
  VI.物理对抗比赛规则
  一轮对抗赛由三个还是四个队参加,取决于参赛队的数目。在一轮PF对抗赛中,参赛成员只能同同队的队员交流,对抗赛开始之前,首先介绍评审团成员和参赛团队。
  一轮对抗赛根据参赛团队的数目,相应分为三阶段比赛或者四阶段比赛。每一个阶段中,三个或者四个团队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正方、反方、评论方(观摩方)。在随后的阶段中,各队根据比赛方案变换角色。举例来说,在一场三阶段的对抗赛中,团队1在第一阶段扮演正方,到第二阶段就要扮演反方(或者评论方),第三阶段扮演评论方(反方)。其他团队同样要根据规则转换角色。
  三阶段对抗:

阶段
  团队

1

2

3

1

正方

评论方

反方

2

反方

正方

评论方

3

评论方

反方

正方


  四阶段对抗 :

 

阶段
  团队

1

2

3

4

1

正方

观摩

评论

反方

2

反方

正方

观摩

评论

3

评论

反方

正方

观摩

4

观摩

评论

反方

正方



  VII.一个阶段的比赛细则
  如VI所述,在一轮对抗赛的某一阶段中,各个团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限定的时间之内,根据比赛流程,完成对抗。一次阶段赛需要55分钟。具体流程如下表:

流程

限时(分钟)

反方向正方挑战竞赛题目

1

正方接受或者拒绝挑战人的题目

1

正方准备

5

正方做所选题目的报告

12

反方向正方提问,正方回答

2

反方准备

3

反方发言,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正方与反方讨论

15

评论方提问,正反双方回答问题

3

评论方准备

2

评论方发言

4

正方总结发言

2

评审团提问

5

总计

55

◆在决赛中挑战程序被省略。
  ◆IYPT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VIII. 对抗赛中对不同角色的要求
  1.正方就某一题目做陈述报告的重点,,吸引听众把关注重点转移到该题所涉及的主要物理概念和结论上来。反方针对正方报告内容的弱点或谬误处,提出质疑,总结正方解决方案和报告陈述的优点和不足。但提问内容不应含有自己对问题的解答,只能讨论正方的解答。评论方就正方与反方的报告陈述提出简短的意见。观摩方不主动参与对抗赛。
  2.在每一次阶段赛中,不论是担任正方、反方、或是评论方,每队仅能有一人出场主控发言,其它队员可以简短助讲,或提供技术性的协助。在一轮PF中,每个队员出场主控发言的次数不能超过两次,或者,作为正方,在所有对抗赛中主控发言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在最后决赛中,每个队员仅能出场主控发言一次。
  3.地方组织委员会必须在IYPT开赛之前两个月之内告知作报告时可用的设备装置。
  IX. 题目挑战和拒绝规则
  1.在同一轮物理对抗赛中题目不能相同;
  2.在选择性的对抗赛(SPF)中:
  反方可以向正方挑战任何一道题目,但有下列例外:
  (a) 正方在先前的对抗中已拒绝过的题目。
  (b) 正方在先前的对抗中已陈述过的题目。
  (c) 反方自己在先前的对抗中已经拒绝过的题目
  (d) 反方自己在先前的对抗中已陈述过的题目
  若剩余用以挑战的题目不足五题,则上述的限制依 (d) 、(c) 、 (b) 、 (a) 的顺序,依序解除。
  在选择性的对抗赛(SPF)中,正方对于被挑战的不同题目,总计可以拒绝三次,不被扣分;其后的场次中,每拒绝一次则从正方的加权指数扣 0.2 分。
  3. 决赛
  在宣布五轮选择性的对抗赛(SPF)最后结果的四个小时之内,参加决赛的团队要选择他们决赛中作报告的题目。如果出现两个队选择同一个题目的情况,则对抗赛中成绩较高者取得优先权。各队选题和角色转换顺序必须在赛前公布。
  X.评分
  在一轮对抗赛中,每一次阶段赛过后,评审员要就各队的临场反应,对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以及团队参与讨论的表现,分别给予每一队 1 至 10 分的整数分数,然后依下列各辩论角色的加权指数,计算加权平均成绩。
  正方: × 3.0(或者少于3.0,见第IX部分) ;反方: × 2.0 ;评论方:× 1.0 。
  XI.成绩参数
  1. 对于一轮对抗赛中的某一个队,总得分(SP)是阶段赛平均分的总和乘以对应的系数,并把结果四舍五入到一位小数。
  2. 对于整个竞赛中的某一个队,参赛总分(TSP)等于该队在所有选择性的对抗赛(SPF)中取得的分数总和。获得最高分的三个队的平均分(RTSP),作为最后排名参考(见XII)。
  XII.决赛
  在对抗赛中成绩最高的三个队有资格参加决赛。决赛只有一场对抗赛,同样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队在每个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基本流程与前边可选择性的对抗赛(SPF)大致相同。
  1. 决赛资格
  如果出现两个队得分一样高的情况,视该队在选择性对抗赛(SPF)中的整体配合表现,由评审委员选出较佳者,如果整体配合表现不相上下,则抽签决定决赛资格。
  2. 决赛出场次序
  决赛的出场次序也由对抗赛总分决定,如果两个队得分一样高,按整体配合最好的队排序,如果在五轮对抗赛中两个队整体表现持续相当,由抽签决定出场次序。对抗赛中总分越高,第VI部分的出场次序越低。
  XIII. IYPT 最终排名
  赢得决赛最终胜利的参赛队学生将被授予一等奖和金牌。
  如果两个或者三个队在决赛的对抗赛中取得的成绩相同,总成绩(TSP)最高的队伍获胜,另外两个进入到总决赛的参赛队同获第二名,参赛学生被授予银牌:铜牌被授予所有参赛队伍(除去进入决赛的三支参赛队)成绩排名前50%的学生;其他所有参赛学生获得参赛证书,队伍排名决定了领队获得的荣誉证书等级。
  XIV. IYPT规则的主体地位
  ITPT比赛规则由国际组织委员会订立,并且只能由国际组织委员会予以修改

 

附录三:

附麻省理工腾讯深中发明队名单:

学生:
1. 龙彦安, 高二,国际体系
2. 段岩,高三,国际体系
3. 何卓东,高二,国际体系
4. 邓旭,高二,国际体系
5. 张晨悦,高二,国际体系
6. 郑一溥,高二,国际体系
7. 伊利琪,高二,国际体系
8. 赵依希,高三,国际体系
9. 张智坦,高三,国际体系
10. 陈昌平,高一,国际体系
11. 陈晓晖,高三,国际体系
12. 方铭涛,高二,竞赛体系
13. 赵庭浩,高二,国际体系
14. 刘华婷,高二,国际体系
15. 胡潜雨,高二,国际体系
16. 宋元明清,高一,竞赛体系
17. 李文轩,高一,竞赛体系
18. 张逸,高二,竞赛体系
19. 李言蹊,高二,国际体系
20. 高哲钰,高二,国际体系
21. 林伯翰,高二,竞赛体系
22. 杨宗衡,高二,国际体系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