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的历史里程

深圳中学 2011-02-22


走进新的历史里程
——写在《学术性高中探索与实践》创刊之际
深圳中学学术委员会 魏尚平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之际,深圳中学提出了“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目标。这不仅是深圳中学发展史上的崭新创造,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首创之举。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考量。这里仅从深圳中学63年发展历史的角度发表个人的一点初浅认识。
  一、深圳中学历史上的多次重要转变
  从1947年到现在,深圳中学经历了至少四次大的历史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从私立学校到公立学校的转变(更准确地说是转折),发生的时间是1949年。现在的人们可能对这个转变没有太大的感觉。但事实上这个转变是根本性的。因为这个转变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具体实现的是学校从宗族私有到国家所有的性质变迁。正是这个所有权的变迁,决定了学校与国家、学校与地方政府意志之间的关系,亦即决定了学校的存在、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其教育方针、政策、制度之间之间紧密关系。事实上,深圳中学其后的发展演变无不是国家和地方发展变化中的教育个案。
  第二次转折是从一般中学到重点中学的转变。这个转变有两个时间窗口。第一个时间窗口是1955年,学校由“宝安县第二中学”(解放后深圳中学更名宝安县第二中学,第一中学为南头中学)变成宝安县重点中学(唯一的)。与这个转变同时发生的是学校从一个宗族祠堂搬迁到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的新址(现址);从一所小规模的初级中学提升为小规模的完全中学——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这个变化主要得益于深圳特殊的地理优势——与香港接壤并有陆路口岸相通。这个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宝安县行政中心从南头向深圳转移,导致教育中心的同步转移,从而带来深圳中学的地位抬升。第二个时间窗口是1983年。学校从县级重点中学升格为省级重点中学。这个变化完全是由邓小平的一个圈决定的。1979年深圳立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其教育赶上计划安排的末班车,唯一的县重点中学深圳中学升格为深圳唯一的省重点中学。这个变化意义重大。在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计划经济时代,为深圳中学的发展争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并决定性地成就了深中品牌,奠定了深圳中学发展为全国名校的基础。
  本来,这个转变除了由一般中学到县重点、由县重点到省重点的转变之外,还应有由省重点再到国家重点的逻辑递升。事实上,从90年代前后开始,深圳中学就有创全国名校的愿景与实际努力。但由于以后国家发展教育的政策和思路出现变化,使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评比活动最后演变为素质教育的标检工作。这就冲淡了2008年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在学校发展史上的转折意义。经历过这次活动的老师们没有被这次评估与验收激起强烈的兴奋,事后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事实上,90年代中期国家确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之后,重点中学尤其是“省重点中学”的说法就已经逐渐退出政府话语并最终成为了民间保留的传说。而国家级示范高中权威性的弱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又标志了中国已经终结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教育领域残余影响的进一步弱化。昔日的“重点中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往日的政府保障不再,教育已经或正在成为平等主体——所有学校公平竞争的“市场”。这已经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严峻的现实。
  第三次转变是从农村中学向城市中学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比较长,情况也比较复杂。其起步于50年代中期,完成于八、九十年代之交。
  一般来说,一所学校是否城市学校,关键看其学生成分的主体是市民子弟还是农民子弟,看学校是否存在于城市并是否具有城市文化的特征,看办学条件是否获得城市经济的有力保障。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深圳中学由于存在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制结构之内,城市化的特征还不明显。但整个8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诞生和市制的建立,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均开始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深圳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结构,文化品质均非往日所比,也因此最终实现了从农村中学到城市中学的质变。如果需要指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对这个转变加以确定的话,那么,1992年的省级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评估以及1993年首批省一级学校评估则可以看成是政府权威机构对深圳中学“城市化”完成的迟到的确认。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深圳中学“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与深圳中学成为省级重点中学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
  说到这个转变,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2010年12月3日离世的深圳中学前校长(也是深圳市教育局前副局长,深圳教师进修学院前院长)梁琼和。他在1984年从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任上调任深圳中学校长。梁校长在深圳中学任职四年,将大城市、省会广州的教育气质赋予了深圳中学,最终使深圳中学完成了从农村中学到城市中学的质变。我们应该深切地怀念他!
  有些老同志表示不能接受深圳中学曾经是农村中学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感情的特殊的表达方式,其本质上反映了老师们对学校的热爱和渴望学校发展进步的美好心情。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种感情,老教师们奉献青春和智慧,成为了深圳中学从农村中学到城市中学以及从一般中学到重点中学这些本质转变的历史功臣。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功劳。
  第四个转变是从传统学校到现代学校的转变。这个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推进之中)。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当代教育现代化的实际起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往往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而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便主要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工业化及其功能化。深圳由于集中了后发优势和特殊优势,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进程几乎同时展开。教育先后获得与经济同步发展与优先发展的地位,作为特区基础教育窗口学校的深圳中学,其现代化进程便不言而喻了。
  但现代化既是一个时代命题,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讲,执行西方标准则应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等社会进步的各种因素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创造着现代化的中国标准(尽管仍然在不断地探索中)。但无论按照什么标准,无论是从物质形态,还是从物质兼顾精神的角度来审视,说深圳中学是一所富有现代品质与气象的中学这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尤其是90年代以后。90年代中期,深圳中学明确提出了“迈向现代化”的口号,这显示了深圳中学的现代化自觉,可以看成学校从传统到现代转变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改革中体现了人本、开放、自主、责任、选择以及国际接轨等进步精神,可以看成学校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乃至攻坚。这个时期,学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与文化重塑上,有十分明确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复杂的原因,淡化了办学目标。尽管如此,学校在事实上推进着质变进程,甚至在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做过很多考虑和尝试。尽管许多尝试受到挫折,其努力在深圳中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深圳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已经很久。但直到最近,仍把教育现代化作为今后5年乃至10年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可见其的确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和漫长的过程。然而,无论怎样,深圳中学已经较多或较远地告别传统,至少可以说是现代化先进学校(即现代化的努力与效果比较突出的学校)。如果需要某种标志性的事件来对此进行界定的话,2008年学校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验收,可以看成是深圳中学成为现代化先进学校的一个时间窗口——尽管这次验收并不是针对学校的现代化建设而来的。
  二、深圳中学历史上的第五次重要转变
  2010年,深圳中学提出并开始落实新的办学目标——“建设学术性高中”。这在深圳中学的历史上是非同寻常的事件,可以看成是深圳中学新的发展里程的开始。
  什么是学术性高中,为什么要建设学术性高中以及怎样建设学术性高中——这个目标的提出人王占宝校长已经做过很多阐述。这里也不打算重复说明,仅侧重从深圳中学发展历史的角度谈谈其价值和意义。
  笔者总的观点就是,如果深圳中学真正实现“学术性高中”建设的各项任务,无疑是深圳中学历史上的第五次转变。这个转变可以直接表述为“从普通中学向学术性高中的转变”。          
  普通中学指与职业中学相区别的中学类型。深圳中学本来一直是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存在的,且是普通中学中的重点中学。今后即使办成了学术性高中,从服务功能上划分也仍然属于普通中学,但从内涵上来看,将不是“普通”的普通中学,也不是普通的重点中学,而是既在其列又超乎其上的“学术性高中”,即是现代化、国际化、学术见长、品质卓越的“中等学府”,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摇篮,同时也是教师人生升华的沃土。这个转变的意义不亚于以往任何一次转变,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理解上,可以说是深圳中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或曰从成长到成熟的转变。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人们所熟悉的哲学概念。在认识上,必然王国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教育实践中的必然王国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被动性、依附性,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依赖较大,“被发展”的色彩较浓。而自由王国阶段的特点则主要表现为自觉性、主动性、自力性以及超越性,发展的动力主要存在于主观自身。
  考察学校以往四次大的转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转变虽然都使深圳中学获得了某一方面质的变化,使深圳中学获得一次历史性的跃进,但并非是学校自己独立、主动求变的结果,而是外力推动和作用的结果。或者缘于国家政权与社会根本制度的更替,或缘于属地命运的改变,或者缘于国家社会、经济与教育本身的总体变革与发展。几乎没有例外。即使是近几年的以课程改革为标志的学校变革也最终没有摆脱这个局限。本来,这次课程改革以“主动发展”为理念,并在事实上显示了很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但其独立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的是国内教育的统一主题——课程改革探索的学校差异性。而主动性也主要相对课程改革的全国进程而言。而在更早时期的发展中,真正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所争取本质变化的情况则更少出现,也更难实现。
  学校不能独立、自主地求得质变(质变,而非量变),这与中国学校主体性的天然缺失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当代中国学校发展的普遍遭遇;也与学校主体性构建的策略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过于抵触客观环境与条件的限制,最终必然会受到环境与条件的无情制约,被牢牢“局限”在发展的必然王国之中。
  建设学术性高中有可能突破这一局限,实现学校发展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学术性高中这个目标主要基于学校的主体性自觉、基于对教育规律特别是中国教育的特殊规律的认识把握而自主而独立地提出来的,也是可以自主而独立地实施和实现的。之所以说是自主而独立地提出的,因为不存在任何国家安排与行政指令。之所以是可以独立而自主地实施和实现的,是因为这个办学主张与目标不仅符合深圳中学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也不与国家的教育制度发生矛盾冲突。恰恰相反,由于其追求的是自身的内涵发展、本体发展,追求的是教育以及学校、学生、教师最本质、最核心因而也最稳定、恒久的价值,在多个方面契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稳定期待,因而,具有历史的必要性、现实的可能性与未来的适应性相统一的优势。这样,其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失败的风险,也就是说其最有可能实现对上述局限性的有效突破。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可以不需要外部支持就可以生存和发展,而是说这种方式的发展可以减少对外部环境与条件的依赖。事实上,有效的外部支持肯定更加有利于学术性高中的建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次转变与以往四次转变的关系。笔者的基本认识是,这次转变是建立在前四次转变所奠定的基础上的合理发展。表面上看是对以往转变的区别,实质上包含着对前四次转变的价值肯定与历史尊重。为什么这么说呢?
  试想,如果没有学校性质的转变,深圳中学就不可能反复成为各级政府安排的重点中学;如果没有学校地位的这一变化,学校就不可能较快实现从传统学校到现代化先进学校的转变,同时也不可能较快地实现从农村中学向城市中学的转变;如果没有从农村中学向城市中学的转变、传统中学向现代化先进学校的转变,建设学术高中就没有可能性基础和必然性理由了。反过来说,如果现在没有独立、自主、自觉的办学目标,如果放弃对学术性高中的追求,深圳中学就减少了一次本质性的发展。而没有这个发展,实质上就否认了前60多年学校的发展努力与成长要求,中断了学校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因此,建设学术性高中,实现学校发展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深中发展必然逻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设学术性高中,既是对历史的新的创造,也是对历史成就的有效巩固,更是对深圳中学的“本质”一次历史性的增进。“一所极小规模的私立初级农村普通中学”,经历国有化、重点化、城市化、现代化改造,不断获得新的本质与内涵。而学术性的植入,将使其最终褪去全部的旧的痕迹,实现完整的历史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一所学校不可能也不容许停滞不前。不断地发展深圳中学,不断地使深圳中学获得历史的进步,是每一代深中人当然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历史已经证明,每一代深中人都以他们的卓越奋斗成就了深圳中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历史还将证明当下深中人对深中发展的新的辉煌建树。
  三、《学术性高中探索与实践》
  建设学术性高中,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创举和学校发展历史的又一次飞跃。但其实质是“教育的回归”,用王占宝校长的话说就是回到学校教育的原点。当然,这个原点不是简单地指起点,而是指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恰当处、适合点,是指回到既非“过”,也非“不及”的平衡状态。回到教育的恰当处,需要对与教育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静思追问。教育是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教师是做什么的?该怎么做?什么是学生,学生在学校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世界教育的大趋势是什么?中国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深圳中学的长远出路在哪里等等。只有对这些基本而重大的问题进行追问静思,才有可能消弭冲动乃至浮躁,找回本原正道。
  其实,建设学术性高中,正是这些追问的总的结论。但要将这个结论(更是一个命题)还原为一系列具体的实证过程即学术性高中的实际建设过程,切实找到学校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恰当处、合适点,这其实是一个很大、很复杂、很艰难的课题。建设学术性高中,本身是一次主动的求变的创新实践,除了上述基本问题之外,我们还必须严肃对待并妥善处理好一系列的原则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地总结学校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摆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纷争的纠缠?如何避免将一个高度理性的理想事业蜕变为一次创新秀?如何避免种瓜得豆的结局?如何使学校发展的自由王国与教师发展的自由王国实现有机的统一?等等。从倡导者以及老师们的本意来说,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些问题的负面情况发生。但如果理解和执行出现偏差,就会使我们的实践偏离理想,甚至有可能断送这项严肃的事业,造成历史建功机会的一次错失。为了完成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我们需要加强学习,加强探索研究,加强交流沟通,从而掌握正确的认识方向与科学的实践路线,顺利推进学术性高中的建设。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才创办这个刊物,并直接冠之以《学术性高中探索与实践》的名称,希图引起大家探索研究的兴趣,并忠实、完整地记录学术性高中建设进程中的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记录大家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与结果,记录深中人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创造。
  历史地看待学校的每一次大的转变,我们便可以建立有关学校发展的纵深视野,领会当下的光荣使命。深圳中学从农村中学到城市中学的转变,用了超过40年的时间;从一般中学到省级重点中学的转变用了25年。从传统中学到现代中学的转变,已经用了近60余年;而从宗族私有到国家所有,看起来差不多是一夜之间实现的。但促使这个转变的中国革命,即使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算起,到1949年也有近3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当时仅仅诞生两年的深圳中学的15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次质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学术性高中建设也不会例外。不过,我们需要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来看待这个任务。这即是说,学术性高中尽管是现在提出来的一个发展目标,但由于与以往的发展有割不断的历史联系,所以,事实上已经存在60多年的努力。当这个历史任务已经成为当下的自觉使命之后,人们重点关注的将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时间窗口——学术性高中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时间。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时间窗口什么时候降临?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后的努力,取决于我们今后努力的速度与质量。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也成就人并彰显人的价值。衷心希望在学术性高中建设中,深中人完成深中以及自身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升华。也衷心希望《学术性高中探索与实践》见证每位教职员工的这一历史升华,并为深中人的历史创造树立光荣的丰碑。

扫一扫分享本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