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0-11-11
11月10日下午,深圳中学教学楼D楼负一层格外热闹,深圳中学“2011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答辩会在此举行,会场坐满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十多家媒体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学校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深圳大学、深圳市教育科学院的专家担任评委,邀请了部分初中、小学的校长、学生旁听, 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曹赛先副局长亲临会场并担任观察员。
在经过自述、回答校长提问、回答在场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独立人士、媒体记者等四个评审组的提问等多个环节之后,周智清、赖欣、钱鹏宇3位同学从6名答辩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圳中学2011年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最终人选。
周智清同学是高三(1)班女生,高中期间总平均学分积点:4.29,担任班长、英语科代表等职务。高中时参加了化学竞赛,是化学竞赛组中成绩名列前茅的几个同学之一,在二零一零年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中获得了一等奖,高二时便获得了省级赛区二等奖;于今年参加了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化学部分的测试,获得了5分的优异成绩;综合成绩基本上稳定在班上前十名,尤其在英语、化学两方面成绩突出。累计获得十五次深圳中学学业奖,并在高二时获评校级三好学生。身为一个化学尖子,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可观事实与主观事实的微妙关系,立志要研究人的思维,希望能到北大就读心理学。她的获选感言是: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赖欣同学是高三(16)班女生,高中期间总平均学分积点:4.41 ,是此次参与答辩的唯一文科生,原社团联盟理事会干事:参与组织ALL STAR足球赛、ALL STAR篮球赛、社团秀等大型校内活动。深圳中学话剧社社长:组织社员排演经典话剧、现代先锋话剧及英语话剧等多种剧目,曾在校内举办两次话剧专场表演。高一、高二两学年,四次获综合成绩优秀奖,多次获英语、历史、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单科成绩优秀奖;高三学年第一学段测试,荣获“年级文科四强”称号;高一学年获“优秀学干”和“优秀团员”称号;2010年2月,赴上海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话剧比赛,参演剧目《快乐成长》获一等奖第一名。她的获奖感言是:我在深中努力做优秀的深中人,北大也做优秀的北大的人。
钱鹏宇同学是高三(7)班男生, 高中期间总平均学分积点4.6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担任社会实践课题小组组长,完成了《关于南北方差异的研究》、《解密“千骗一律”》、《廉政!廉政!——中外廉政建设比较研究》三个课题。在答辩过程中用机智、幽默的回答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所有学段总平均学分积点为4.64,八个学段中,从第三个学段起连续六个学段积点超过4.67,最高学分积点为5,学习成绩稳定、领先。在刚刚结束的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中,获得了年级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英语、数学、理科综合均为年级前五名。曾有老师对他评价:“这样用功的学生很少见,值得尊敬”,他对此很受用,认为研究学术要坐得住“冷板凳”;高二时有同学给他起了绰号“教授”,他也很受用。钱鹏宇希望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的获奖感言是:请大家放心,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大师,成为一位精英。
较之去年推荐答辩只对媒体公开,今年的答辩还邀请到家长、社会人士及相关专家进行旁听,显得更为公开。在答辩评审团的组成上,也包括了教师组、学生组、家长及社会独立人士组、媒体记者组。候选学生首先须作不超过5分钟自我介绍。然后由王占宝校长就其自述情况进行提问,学生在3分钟以内现场回答完毕。接下来由家长等社会人士、媒体或同学自由提问不超过两个问题,每个问题学生必须在2分钟内回答完毕。在6位候选人依次履行完上述程序之后,评审团教师组、学生组、家长及社会人士组、媒体记者组共四个组分头到图书馆指定位置进行商议,产生出本组的3名建议候选人,由组长将推荐的3名建议候选人名单填写好并签名,学校工作小组在参考四个组的建议基础上,提出工作组建议,供校长参考,最终由校长宣布最终推荐人选。
会议最后,王占宝校长发表了讲话,他阐述了深圳中学的选拔标准,他说:“我们的标准高于北大要求 ,北大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模糊的基本标准,北大制定的推荐标准是: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理想远大,具备发展潜能,有社会责任感强。深圳中学就此标准也制定了自己的三个标准:素质优良、学术见长、责任至上。我们的标准高于北大要求。”
他一再强调,深中的推荐不是为了多一个同学上北大,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校长推荐不是扶贫也不是助学,而是体现一个学校对教育、对学生及对自身的尊重。
面对“不选偏才怪才是浪费指标”的质疑,王校长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以为偏才怪才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但不能刻意为之,要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世界大学选人的基本标准。
最后,王校长提出了自己对北大的期望: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放弃了其它选择,把才华与梦想交给北大,北大应该好好考虑 “拿什麽奉献给你?”,考虑如何给学生、中学、家长、社会展示它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培养机制。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