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 2010-09-01
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
——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2010/9/1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年是深圳中学建校63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10-2011学年开学典礼。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谈谈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这个话题。
所谓使命,即重大责任。教育不承载使命,容易盲目;教育不担当责任,必然轻薄;使命模糊,理解有偏差;使命雷同,办学边缘化。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追求效能,更重要的,应该具有丰富的灵魂,具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追求。自觉承载使命与责任,深中的教育才会有高度,才会持续发展。学校的教育使命,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2、学校怎样培养人;3、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校缘文化
那么,什么是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呢?
新的历史阶段,深圳中学确立了“敢为人先,学术见长”的办学理念,将“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育人模式。通过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地学”的基本策略,增强学生的学术素养,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等特质。深中的教化与育人特色体现于——在“研究”中培养人,耕耘一片“研究”的土壤,创造一种“研究”的气候,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发现潜能,实现潜能,成为他自己。因为要走在前面,所以需要学术支撑,因为学术的优势,所以更加领先。因为自主,所以有活力;因为专业,所以有魅力。深中学子凭借自主与专业的优势实现自我、奉献社会。藉此,深圳中学为学生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甚至“大师”级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破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难题给出深中之解!
“增强学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深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这也是深中的教育使命。
为什么要赋予学生“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与审美情趣”这些特质呢?
学术素养,是全世界几乎所有优秀高中和著名大学对其学生的基本要求。蔡元培先生就曾对学生反复强调:你们“应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本科生提出的期待的前三点是:“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和学术素养高度相关。全世界摘取了最多学科奥赛金牌的高中——台湾建国高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有挑战高难度学术课程的素养。
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为通才教育制定的五项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和普林斯顿大学上述期待中第10条“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高度一致;我们期待深中学子,在观察和表达问题时,应该不痛不痒不讲,泛泛之谈免谈,人云亦云勿云,哗众取宠莫弄。专业性的观察和表达,应该是建立在深入实践与充分理解之上的;而充分理解往往就发生在“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之后。
很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获得科学与艺术上的创造性的杰出成就,并不需要用神秘的或者独特的机制去解释。简单的“知识基础加深入思考”就是创造的秘笈。这其实就是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学生的天性,只是需要努力与专注,才能形成。
对某些知识领域有兴趣、有热忱、并且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对问题有专业性的观察、研究和表达,需要我们专注与纯粹。中国形容一个人成功之前的艰辛,常常用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英雄所见略同,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1993年在《创造性思维》这本书里,提出了 “十年律”的成就模式,认为各个领域的工作者大多在跨度约十年的时间内,产生主要观点、突破或其他创造性产品,即便是莫扎特这样的音乐神童,其成就曲线也遵循了这个“十年律”。杰出人才一定是能够在一个领域里持之以恒努力的人,他们具有批判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 。这种持之以恒,这种专业训练,积淀了学术素养,形成了专业精神。
那么,凭借什么力量,在某个领域“十年磨一剑”呢?我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别人没有体验到的快乐,发现了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美,能够享受这个“磨剑”的过程,这就是审美。普林斯顿对本科生的期待中第9点是:“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美学首先应该被理解为发现生活,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要在生活学习中积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有些人回忆自己的高三生活,是黑色的,可是也有很多人发现了高三生活独特的美丽:纯粹之美,人性之美,奋斗之美,升华之美。那些用审美的心态度过高三的同学,一定是学业和个性品质双丰收的人,并且为未来练就了“发现”的眼睛。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更多大师级人才,除了其它各种因素,我想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用审美的心态感受学习与生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下,缺乏自觉的审美追求,在学习中感受较多的往往是恐惧与悲情,一个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内心快乐的人,是走不远的。
回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深中致力于培养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公民,何以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莫不因为其具有在某一领域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成就,凭借专业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定奠基于学术素养和专业精神。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过:“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人才的培养是有最佳机遇期的。如同学习器乐、声乐、舞蹈等一样,增强学术素养,高中阶段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没有一流的中学,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高中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生,未来也就不可能有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我们走入了新学年,新学期。时间既无开始,也无结束,所谓“新”,其实更多是我们的感受,提醒自己,新的阶段,应该超越自我,实现新的成长。
我曾读过一本传记,我还记得作者最后的几句话:“别人还在沉睡,他已经醒来;别人醒来,他已经起身;别人起身,他已经行动,那是早春的行动”!
如果我们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如果我们有“早春的行动”,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好,如果具备专业的优势,那么,未来则没有悬念。
增强学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
让我们努力,让我们见证!
谢谢老师、同学们!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