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第一节课,高一高二学生在文体楼集会,高三年级杜晓丹老师做了题为《埋下头颅,是为了仰望更高》的演讲,下面是演讲的全文。
埋下头颅,是为了仰望更高
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面对面的交流。一直以来忙于高三繁忙却近似单调的教学生活,高一高二那缤纷多彩的日子已成了美好的追忆。
想像中,你们过着这样的日子吧:美丽的校园、自由的空间、多姿的生活、宽阔发展的平台,这里有逐梦的起点,这里有砺炼的熔炉,这里有心灵飞翔的天宇。
匆匆的,你们融入其中,想把握住这人生最闪亮的一环。你们以极大的热情前行,虽跌跌撞撞但勇往直前。
于是运动场上有你们矫健挺拔的雄姿,连空气都能感受到青春的飞扬;辩论大赛上,你们唇枪舌剑、滔滔不绝,让人惊诧那思维的新异、涉猎的广博;社会实践中,面对困境,你们呈现的是临危不乱的气度,脸上永远是那份干练与坚决;公益活动中,有你们奔波忙碌的身影,而你们的热情、爱心的洒播,让周围人倍受感染。
于是,我们常常发出感叹,深中的学子真是了得。然而我们发现,不知不觉的,这缤纷的日子却慢慢消蚀了你们对心中另一块神圣领地的坚守。
那就是学业。
缤纷的日子没有学业作为支撑,喧闹的背后总是少了些沉淀,华彩过后总会有种淡淡的寂寞。静下心来,免不了对前途感到一丝茫然。时光在飞逝,我们却没有体验到你们成长的厚重。似乎这绚丽,这华彩,少了根。
因为你们是学生,因为社会挑选的尺度仍定格在学业上。面对现实,必须沉静下来,学会思考,以成年人的心智来面对人生,选择未来。
我常年在高三,竟然年年听到高三学生相同的感叹――要是在高一高二稍微努力点,现在就不会这么辛苦,玩得太多了。过多的放纵,过度的自由,怕吃苦的天性,让他们把光阴当成消费品,把青春的丰盈当作可以挥霍的资本。
于是应该在高一高二学习的知识,到高三要重头来学,应该贮备满满的头脑却空白一片。懒散的学习状态,随意的学习习惯使大多数人在面对高三突然而来的紧张,显得不堪重负,累得气喘吁吁。
文科无数要记忆、背诵的内容一古脑儿钻出来;理科试题铺天盖地,密实如网。纵有三头六臂来抵挡却又常常捉襟见肘,纵然每天凌晨一点睡下,也如蚂蚁撼山。慌恐、失落、茫然,百般情绪纽结;无助、焦灼、困惑,万般滋味搀杂。这样的天昏地暗,这样的百转穿肠。
然而,这一切本该避免,也可以避免。这便是你今天的努力与奋斗。
高一高二正是学习记忆的黄金期,且不说那几个理科公式,就是屈原那长长的《离骚》,又何能难倒我们这些英雄!为什么不在现在牢记它们,要知道,这些背诵内容可是高三一年不懈的功课。
为什么不趁现在多阅读,多积累,与圣贤、伟人对话,与智者、长者交流。待到高三,看着同桌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填那作文800个字空时,心中会不会有种由衷的窃喜。
为什么不在现在养成良好的演题习惯,让计算公式了然于胸,让推演步骤条分缕析,让计算结果毫厘不爽。待到高三,你不会面对试卷愁眉不展,直视成绩拍额叹息。
为什么不趁现在多记些历史知识,关注政治风云,让自己学会历史的厚重,学会政治的敏锐。让眼光高瞻远瞩,让认识犀利深刻,让批评入木三分。
学业的知识、学习的习惯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养成,它仰仗不了聪慧,更不会受到急功近利的提携。今天的艰辛努力才是明天游刃有余的根基。
也许你会在心中小声的嘀咕,我干嘛为了个高考这样辛苦。但我想让你知道,今天的艰辛并非只为了明天的高考。高考只是我们的一个媒介,一个平台。借助它,我们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登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完成我们心智的成长,人格的提升,栋梁之才的铸就。今天我们埋下头颅,是因为我们仰望更高,追求更远。从这个层面上讲,今天的艰辛付出是大眼光、大境界、是高屋建瓴的大智慧。
然而学海泛舟谈何容易。
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抚平浮躁的心绪,以淡然之心面对周嘈的喧嚣;它需要我们埋下头颅,以专注的力量对待学业,锲而不舍;
它需要我们强大的收束力,以守纪、规范来调整日常行为,以勤学、好问来养成学习品质,不用张扬个性来包装散慢、懒惰,不用兴趣、特长来掩饰学业的无知、贫乏;
它需要持久的耐力来坚持,不是短暂的冲动,不是一曝十寒。它是书山脚步不停的攀爬,是学海双楫不懈的荡舟。
只有这样,历经三年的锻造,三年的磨练,你们定会从懵懂少年变成踌躇满志的斗士。艰辛的付出定会化为一飞冲天的双翼,一鸣惊人的积淀,让你去飞,去搏击生活,去赢取你的人生。
凤凰树下,你们曾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而今所有缤纷的日子都来了,好好的编织他们吧,用你们的勤奋,你们的执著,你们昂扬的心。而未来,你们必将以辉煌的成就、惊世的才干、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凤凰花开得更加红艳!
努力吧,深中的学子,我们深深地祝福你们!
杜晓丹
2010年4月13日
杜晓丹老师简介:
杜晓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从2002年至今连续承担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工作勤勉、务实,高考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个人”、“高考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在《深圳晚报》、《晶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上多次发表指导语文高考的文章,并在全市语文教师高考总结及备考会上做过经验介绍,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