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
三月伊始,鹏城春暖花开,深中大讲堂迎来一场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精彩讲座。
2023年3月1日下午,著名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莅临深中大讲堂,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为题,为深中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技学术报告,并与深中学子深入互动交流。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深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朱华伟教授出席了讲座。
徐院士的讲座以“人工智能首先会代替蓝领还是白领”这个问题开始,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接着以许多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机器人的基本特质——感知、认知和动作,说明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缘起——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技术与无线网络的进步。徐院士更是深刻讲解了机器人发展的动力主要源自这几个需求:机器人换人、全球人口老龄化、人类生活的伙伴和助手以及社会安全。
“人类制造机器人,是为了做人类无法做的事情。”徐院士向同学们阐明了智能穿戴器的概念,生动展示了智能眼镜、智能鞋等产品实例。讲座中,智能全方位车、人形机器人、鸟型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灵活动作,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惊叹。
徐院士还介绍了机器人科学里的几项重要研究领域,例如图像理解、智能描述、实时深度学习、人机交互以及普适性感知。徐院士表示,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对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包括制造装备、家用电子、医疗健康、仪器仪表、航天航空等行业。而科学家们在做研究发明时并不一味追求技术是否有用的功利主义,往往在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科技之后,科学家们才意识到它的实用性。
人的心脑和肉体,哪部分更基础、更重要?徐院士邀请现场同学进行了一个思想实验。当人体的哪个部分被更换的时候,人的身份会发生变化?同学们回答,是大脑。徐院士解释说,人类身体除了心脏和大脑,其他肉体器官会在10年内完成全部更新,那么如何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所以人类的心脑远比人类的肉体更基本且重要。过去的机器人,专注于动作,解放人类的体力;未来的机器人,专注于智能,解放人类的心脑。
但是,解放心脑可能冲击人类社会,影响人类安全,因此也将对人类的智慧提出新的考验。科学家不仅要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要担负科技影响人类社会的责任。人类在未来智能社会,应当发挥自己的强项,包括直觉、感情、想象以及创新能力等等。人工智能是基于过去的人类经验总结,而人的这些强项是面向未来的。未来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是具有高情商、强烈创新意识和有勇气的人。
在讲座结尾的互动环节中,求知若渴的深中学子纷纷举手、踊跃问疑,学生们的提问有: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是否需要增加限制规范?人工智能是否能做到自我进化及拓展?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承载社会偏见?如会,如何规避?徐院士在耐心的一一回答中不断对深中学子发问的深度和角度表示赞赏。
徐院士最后勉励同学们要文理融合,加强学习,同时要保持勇敢与自信,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深刻认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下,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引领者。
扫一扫分享本页